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永不忘却的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8日00:0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今年4月6日,是当年鲁迅创立的文学社团“未名社”重要成员李霁野同志的百年诞辰,4月,上海和天津分别举办了纪念活动。我作为李霁野同志家乡代表之一,参加了上海的纪念活动。

  李霁野是我省六安市叶集人。早年积极投身安徽省“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在北京求学时成为鲁迅创立的“未名社”重要成员。一生创作了大批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翻译了很多世界文学名著。建国后曾任南开大学外语系教授、主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等职务,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我知道“未名社”和李霁野等人是在“文革”期间。那是文化禁锢的年代,饥渴的人们没有书读,但鲁迅的作品是个例外。我从鲁迅作品一些注释中知道了“未名社”的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皆为安徽六安人,为家乡能出现这些英杰而自豪。在大学读书期间,有段时间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兴趣,通过查找资料,我对“未名社”和李霁野等人的业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李霁野等来自皖西大别山区“不幸的一群”,由于自身的努力和鲁迅的帮助,于1925年秋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著影响的文学社团“未名社”。在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这4个人身边,又聚集一大批六安人,这其中有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王青士,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物管理的先行者李何林、王冶秋,还有到台湾的著名学者张目寒,皖西著名的革命烈士赵赤坪等,他们都把自己的英名写进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的书页中去。

  参观李霁野同志生平展览,让我难以忘情的是李霁野等先辈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80多年前,中国大地是一个积贫积弱而又风云际会的年代,李霁野等人勇敢地离开皖西大地,前往北京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奋斗的历程是艰辛的,从李霁野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知道,他们常常饥寒交迫。鲁迅第一次见到李霁野的印象是“头发和胡子都长得要命”,但他们没有放弃以笔作刀枪同帝国主义和形形色色的反动派作斗争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在开创自己辉煌事业的同时,要求文学为这场革命服务,这样便产生了无数讴歌自己事业的作家和诗人,李霁野等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李霁野还是个出色的翻译家,实践了鲁迅先生的意愿:中国没有好的创作,倒不如介绍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到中国来。而现代文学史家在书写这段文学史时,总要带着敬意记下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筚路褴褛之功!

  回顾李霁野等人的人生和创作历程,可以增进回望历史的凝重和深沉。在李霁野等人创作的年代,是人类反对贫穷野蛮的历程,他们作品中的故乡固然有着温暖的亲情和美丽的初恋,但更多是被悲苦的人物和悲苦气氛所笼罩着,更为可怕的是观念的落后,李老曾经在作品写过他穿西装回乡受到乡亲嘲笑的佚事,而今天,这些人和事或许还存在着,但已不像过去那样浓烈了。李霁野先生诞生地叶集,已成为我省唯一的县级经济发展试验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被称为豫皖边界的明珠。当我徜徉在镇中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未名广场,看到今天的叶集人安闲休憩的时候。我想,只有建设和创造,这才是我们对李霁野等先驱者最好的纪念。马德俊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