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试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本观的统一(学者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8日05: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铸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阔了眼界,廓清了思想。我们应当把弄清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本观的统一,作为深入学习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恩格斯指出,由于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根据这两个发现,一来社会主义不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即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二来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发现或某个统治者的善意和恩赐,而是(作为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矛盾的表现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的必然产物,这种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种专政又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因为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就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对立起来,而是把人本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本质性的内涵。这表现在《共产党宣言》提出的两条重要原理上。一条是:“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这也就是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另一条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两条原理无可争辩地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本观的一致性。

  二

  中国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依靠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取得了胜利。这三大法宝都体现了阶级斗争和人本观的统一。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一个基本武器,其本质是争取、团结一切可以争取、团结的人,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分化、孤立敌人,因而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本观。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另一个基本武器。武装斗争当然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其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但武装斗争与人本观也有一致性。其一,表现在人民军队的建设上。人民军队完全不同于任何旧式的军队,在军队内部和军民之间都表现出平等、团结、友爱的阶级情谊,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人本观。其二,表现在对敌军的关系上。对敌军人员,只要停止抵抗,解除武装,就给以人道的待遇,不杀俘虏,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愿留者收容,愿去者释放。这种政策对于瓦解敌军起了很大作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很多部队都吸收了大批解放战士。党的建设也体现了阶级性和人本观的统一,既要增强阶级观点和作为阶级性的集中表现的党性,又要提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并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升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的土地制度,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解决了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同时,对地主分子同样分给一份土地,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这都体现了以人为本。

  接着,我们经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用赎买政策稳妥、顺利地实现了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改造中,团结、教育了全体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用他们的智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这也可以说,是人本观的光辉体现。

  但是,接下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其中包括把社会主义与人本观对立起来,犯了一系列错误,包括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机会主义、大跃进、人民公社等,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引导我国和平发展。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

  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新的经验,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五个统筹”。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贯穿和体现在“五个统筹”之中,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发展,首先是统筹城乡发展,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这里有个正确认识农民的问题。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长期在农村活动,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与农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似乎对农民的认识不会发生问题。其实不然。我们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犯的一系列错误,都是由于对社会主义时期农民的两种积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所发扬起来的个体经营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问题,在合作化初期就提出来了,以后长期争论哪一种积极性为主。其实,这两种积极性是完全可以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更不应将它们看作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对立。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在充分尊重和照顾个体经营积极性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引导农民发展劳动互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合作化运动初期实行土地入股分红的初级合作社,承认和照顾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曾经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起了积极作用(但形式过于单一)。后来急于过渡到高级社、人民公社,扼杀了个体经营的积极性,甚至发展到剥夺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势利导,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并把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粮食由长期短缺到自给有余的奇迹。不可否认,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过于分散,家庭经营小块土地,对农业现代化有很大的制约性。但只有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发展规模经营。现在已经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出现了“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土地入股流转、农民到农场打工之类多种多样的规模经营的形式,预示着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前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正确对待进城的农民,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利,不使他们边缘化,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包含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筹发展。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这里涉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懂得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它的消极作用),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以允许一部分剥削达到消灭剥削。对资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消灭了资本主义还可以再搞资本主义,允许地下工厂转到地上。可是,后来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要求尽快永远消灭资本主义,甚至对个体经济、家庭副业实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做法。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最终要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急于消灭剥削并不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如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同样的道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允许他们雇工,就必然要允许他们无偿占有一部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些企业的剩余价值一般分作几部分,一部分以税收等形式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用于工人福利,一部分为业主占有)。但非公有制经济能雇佣大量工人,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能填补国有经济因集中力量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而退出的领域;能在国有经济实行股份制改组中参股,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参股是双向的,非公有资本可以向国有经济参股,国有资本也可以向非公有制经济参股)。所有这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拉大分配的差距,所以国家必须实行必要的调节,特别要注意适当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保护工人的正当权益。

  以人为本统筹发展,还包含统筹民族间的发展。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基本政策,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大多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就提出消灭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即历史上形成的重大发展差距)的任务,促进各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各民族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显著存在。所以,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任务,不仅是为了统筹协调区域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统筹协调民族间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民族地区将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民族团结将更加牢不可破,为社会主义对民族问题的解决写下光辉的篇章。民族的发展要有人才和知识。各民族都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族战略。国家今年要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28日 第十四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