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试论学习型社会与人的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8日08:08 千华网-鞍山日报

  联合国于1993年成立了由15名各国专家组成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用3年时间研究发表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着重指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并根据这一特征,分析了教育在21世纪的作用———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21世纪的发达社会,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21世纪的人,不应仅是泰罗和法约尔看成的“经济人”,梅奥看成的“社会人”、马斯洛看成的“自我实现的人”、麦格雷戈看成的“复杂人”,也不仅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戴维斯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中强调的“组织中的人”、80年代公司文化兴起后把企业看作为“文化人”,而应是能够系统思考的,不断自我超越的,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积极参加团队学习的,不仅把学习看作人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的“学习型的人”。

  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所长张声雄认为,在学习型社会里,人们很难区分工作与学习的界限,而是进入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而是强调“终身教育”。在农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只要在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40年工作生涯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人们的受教育年龄延伸为5———22岁;而到了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因此每个人在一辈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类必须把12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终身学习。

  学习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习已有的知识,这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这个学习是基础性学习;二是学习发现已有知识的工具和本领;三是学习发现未知领域知识的能力,达到了这个层次的学习,就是学习的境界提高了。今天我们所讲的学习,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的时代含义。有人认为,21世纪的文盲就是那些不会学习或者没有学习能力的人,这实际上就给我们提出了现在应该如何学习,以及怎样提高学习实效的问题。前苏联、朝鲜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万人中大学生比率、生产者人员占人口的比率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为什么仍然经济落后呢?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虽不乏高等院校、科技院所、科技人员和大学生,但他们没有跟上世界知识转型和知识更新,他们缺少新知识。这说明在知识转型期,知识的拥有量不等于知识的使用量。世界银行《知识与发展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国内欠发达地区要弥补知识差距,就要提高自己获取世界上现代知识存量的能力和本土自主知识创造的能力。因此学习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型社会里,能够伴随我们终身的真正的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要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学习就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

  我们的学习观念同样也在不断创新着。古人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立训修身,于是我们懂得了“头悬梁,锥刺骨”的坚韧,体会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境界。今天,我们的学习同样需要这种执著,但与从前不同的是,学习不应该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情,而应是我们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是关系到我们在新的时代、新的发展背景下能否永葆活力,永不落伍,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情。

  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为基础,使学习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调动人性潜能的艺术,是一种启发、启迪、激发人的智慧的艺术,是一种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艺术。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过程中,我们应以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心态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陈大伟)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