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诞生中国最早"外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8日09:30 广州日报大洋网
超过150年树龄的老榕树见证了当年柯拜船坞的风风雨雨。
  一直以来,广州给人的感觉是一座商业发达的轻工业城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50多年前,广州以造船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就已经初具规模:从中国境内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家近代造船工业企业,到建造出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石船坞、自制第一艘浅水炮艇,再到诞生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诞生中国近代造船业。150多年来,黄埔船坞不仅高擎广州重工业大旗,更重要的是充分彰显了广州人抵抗侵略、自强不息的精神。

  船坞今日

  首座石船坞如今大半浸水中

  柯拜船坞静静地横亘在长洲岛的黄埔船厂大门附近,因为珠江水冲刷与倒灌,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座石船坞已经大部分没入水中,坞中游来游去的鱼足足有一尺长。从船坞四周那些已经超过150年树龄的粗壮茂密的榕树身上,依稀可以想象当年柯拜船坞的雄伟与生意的兴旺。

  与柯拜船坞相距400米的地方,几乎和它同龄的另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录顺船坞,至今仍然被当作“轮船医院”使用。近日,记者前往采访时,只见一条60多米长、足有3层楼高的大船正躺在录顺船坞里接受数十名船工的“治疗”。

  不要小看长洲岛上这些不显眼的船坞,以它们为代表的黄埔造船工业,150年前在广州掀起的不仅是造船工业、军事工业的新兴,同时还有广州人热血抗敌的怒海风云。

  73岁的老人李春潮,算是广州最熟悉黄埔船坞的“活资料”,在他的叙述下,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肇始当年

  5旬洋老头建起首家“外企”

  1845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广州黄埔的大大小小修船作坊,又纷纷开张,招揽从英国、美国、荷兰等远航颠簸需要修理的大小商船。战后的生意依然兴隆——黄埔本来就是华南的一个古老的船舶修造中心,鸦片战争前后,黄埔各船坞的手工业者,已经接触到蒸汽机和其他机械设备,他们甚至已经具备向机械生产过渡的条件。

  船坞比江南造船厂早10多年

  然而,一切都在一个叫柯拜的苏格兰洋老头到来后,突然发生转变。

  1845年的一天,“大英轮船公司”的铁壳轮船“玛丽·伍德夫人”号到达黄埔维修,这是它第一次来到中国。柯拜作为该公司的监修随后抵达黄埔。

  50多岁的柯拜是个熟练的随船木匠。他到黄埔后,很快发现修船有利可图,谙于商道的他便在新洲南端,向当地人租了几个泥船坞,廉价雇用当地工人,办起了专门从事修船业务的柯拜公司。

  随着业务的扩大,1851年,柯拜与另一英国人合伙,投资7万元,在长洲坪岗(黄埔船厂现址)建造一座自行设计有浮闸门的花岗石船坞———柯拜船坞,这是远东第一座石船坞。它比驰名中外的江南造船厂的建立还要早10多年。

  柯拜船坞的建立可以说是偷偷进行的,因为当时的不平等条约还未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柯拜船坞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家造船厂的诞生。紧随其后,一批美资、英资的修船企业相继在黄埔设立,约有10多家,如“录顺”、“于仁”船坞等。

  中国最早产业工人同期诞生

  很明显,面对柯拜、于仁、录顺这些又大又坚固的外资船坞,黄埔那些本地手工修船作坊的竞争力是何等弱小!外资进入黄埔修造船业,使原来中国人的船坞,不仅不能发展成为民族工业,而且在外国航运公司的要挟下,坞主们不得不以出租船坞代替原来的承修船舶业务。最后,他们连船坞也未能保住,悉数被外资兼并,而且连本地的修造船工人,也都沦为外资船厂的廉价劳动力,他们开始成为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愤怒的黄埔船坞工人们,将为英国侵略者服务的柯拜船坞捣毁,把船坞的石头扔到坞底。1861年,战争结束后,柯拜的儿子用12万元的清政府赔款重新修建、扩建了柯拜船坞。

  强国梦想

  两广总督购船坞师夷长技

  1863年,由英国人创办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购买了柯拜船坞和录顺船坞,黄埔船坞由此叫起。

  然而,拥有外资背景的黄埔船坞并没有在黄埔一直兴盛下去,随着香港修造船业的兴起,黄埔船坞修造船的业务逐年下降,香港黄埔船坞不得不出售柯拜船坞。这时,两广总督刘坤一以低价买下了上述公司,其间还包括于仁船坞。

  刘坤一买船厂并不是为了经营,他的想法是:利用于仁船坞办西学馆,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而柯拜和录顺船坞则划归清政府广东机器局,继续修造船。

  但刘坤一办西学馆的计划并未能实现。1883年,他的继任张树声办起了学习军事技术的实学馆——水雷局。1885年,中国近代著名人物、洋务运动发起者——两广总督张之洞成立黄埔船局,又建立鱼雷局。

  在清政府管理黄埔船坞后,船坞主要修造军船,黄埔船坞也显现出广州军事工业的雏形。

  也就从那时起,以柯拜、录顺等为代表的黄埔船坞,开始了其崭新的经营业态———从商业性质的外资修造船业务,调整成为民族性质的专营军事修造船业务。从更深意义上来讲,此时的黄埔船坞,已经成为当时洋务派学习、仿造洋人“坚船利炮”,然后用这些仿造的炮艇抗击侵略的一个新平台。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中坚,无疑是希望倚借黄埔船坞,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梦想。

  成长之路

  最早“消化吸收”洋人技术

  1879年,刘坤一获悉直隶总督续购“蚊子船”途经香港,即与负责购船的税务司商量,抽调两艘到珠江,组织文武官员上船参观,对炮械、机器进行试验,并秘密吩咐机器局总办温子绍等携带工匠,将尺寸量好,详细纪录。温仿造设计的同时,根据当时技术条件和沿海情况进行改动。第一艘蚊子船“海东雄”建好后,和刚从英国购回的蚊子船比试,结果不相上下。这艘价廉实用的艇在广东水师服役近30年。

  李春潮笑说:“这可能是国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制造技术最早、最成功的案例。”

  1885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黄埔船坞设船局,制造浅水炮艇。他还将船局扩充,续制铁胁、钢壳、铁甲炮舰,以便能出远洋。

  从1889年起,黄埔船坞开始造广金、广玉两舰。1890年,新任两广总督李瀚章试航广金号,被媒体称为“其经营缔造之巧,实不亚于欧洲各国”。1909年,广金号到西沙巡视。同年,清廷成立筹办海军处,黄埔船坞被列为属下四大船坞之一。

  从1879年到1891年间,黄埔船坞建造船28艘,虽然船厂规模不及“津、沪、闽厂局面恢宏”,但是没有雇用任何洋员、洋匠,“全都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此后,黄埔船坞见证了辛亥革命、北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近现代革命运动,沿着民族工业的道路发展。其造船技术日益精湛,从一个修船的小船坞,到造木帆船、铁胁船、钢壳船;从手工作坊式的敲敲打打,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造船技术,成为在中国现代举足轻重的现代化船厂。

  策划:苏婉波文/图:记者苏婉波、严利 通讯员陈代福、钟寿中
上世纪20年代已停用的柯拜船坞。
录顺船坞至今仍在使用中。
  (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