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像楼价一样飞的爵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9日10:41 南方都市报

  一角度

  本期执笔:张晓舟

  在波特曼大饭店看完上海爵士音乐节“挪威之夜”专场,散场时一位女士问孙孟晋和我去哪儿,我们说吴江路(上海的大排档一条街)。女士说:“那可是无产阶级的地方,你们去茂名路(据说是酒吧林立的小资地段)我就去。”

  在“让一部分先小资起来”的上海,爵士的确正在成为某种身份象征,甚至被拿去和小资画等号。阿拉嘴上涂上了上好的口红:Jazz。但风雅要从附庸风雅开始,否则上海爵士音乐节也得不到红酒商的隆重冠名赞助、以及挪威政府的慷慨资助和文新传媒集团的疯狂炒作。据说有家报纸的记者带着一张刻录了参演者曲目的CD上门找棉棉,于是棉棉边听边点评,报纸也登了一大版,但是一连五天我都没在现场碰到久违的“棉花糖”。所谓“爵士上海”,显然口水多过茶。除了最后一场Mattew Herbert背后的大乐队让人想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想到和平饭店,这次爵士节并不提供怀旧的夜茶,虽然有人在说假如能请到诺拉·琼斯……但我要说,既不够“怀旧”,又不够“主流”,恰恰确保了音乐节的品位,不管有多少缺憾,这仍然是令人惊喜的一次爵士盛宴。

  上海电子乐手马海平拿着不久前在广州岗顶淘到的Sidsel Andresen和Jazzland厂牌老板Bugge Wesseltoft出的唱片让Sidsel签名,而我也对Erik Traffaz的乐手宣称:我有你们老大所有的专辑。Erik Traffaz在Blue note的6张专辑我都齐了。而在看Erik Traffaz之前一天在吴江路,我还从“走鬼”那儿淘到Traffaz的法国新爵士同道Laurent de Wilde的唱片,十元大洋,在吴江路这足以尝到一大盆水煮鱼片。在底层,在地下,总有更多的奇迹和好玩的事发生,当你坐拥几十万的音响在家里耳朵发烧的时候,可曾想到你听的美妙音乐来自巴黎的妓院或者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下等酒吧?当红男绿女还满足于在高尚酒吧啃泥鸡(Kenney G)的时候,谁能想到还能消受如此地道的欧洲新爵士?

  这其实是一次“欧洲新爵士音乐节”,同时也是半个挪威爵士音乐节。挪威是欧洲爵士一大重镇,美国成分的稀薄成就其独特风骨,因而Terje Rypdal反而最受美国乐坛推崇,这位老先锋现在只能自我重复,而他的长期合作者Ketil Bjornstad在继续探索古典领域的同时,由于在“Before the light”专辑试验一些新元素而姗姗来迟地进入Nu-Jazz新阵营。Nils Petter Molvaer(不妨译作“魔法”)更是Nu-Jazz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他在ECM的出品一度令人误以为ECM将开启电子时代,尽管ECM最终还是谨慎收敛,但挪威的JazzLand已经扛过了电子爵士的大旗。假如挪威政府还热心于来年的爵士音乐节,那么他们国家的高手是排队请不完的,明年大概轮到Jan Garbarek,而Nu-Jazz阵营如果能请到梦幻军团Jaga Jazzist就太棒了。

  法国当然是Nu-Jazz大本营。Erik Traffaz代表了老爵士厂牌Blue note的革新力量——把采样、电子舞曲、Hip Hop和摇滚元素融入爵士大熔炉,谁说Miles Davis的传人是狮王马萨利斯,而不能是Erik Traffaz?融合,融合,再融合——而不仅仅是一把小号的音色和技巧——才更是Miles给后人的启示。

  我想Miles就坐在我身边,我想他会喜欢这次音乐节的。即便是Mattew Herbert的采样杂耍,我甚至想,艾灵顿公爵也会喜欢的。

  至于Sidsel Andresen的节外生枝,恰恰是最有意思的。策划者在第一天“挪威之夜”报幕时称她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美丽的爵士女声”,不料Sidsel更多地唱起北欧民谣,更令一小撮观众落荒而逃的是,她还玩起了人声实验。于是第二天在“百乐门”报幕时策划者在“爵士女声”后又给她加上“人声音乐家”的头衔。Sidsel不是Diana Krall,她更让人想到北欧女神、女巫和农妇,以及Laurie Anderson、Joan La Barbala、Diamanda Galas和Meredith Monk。月黑风高,这个女巫冲破了爵士的重重封锁,从南京西路到延安西路一路狂奔,给我抓住她!

  告别上海的时候,孙孟晋说,9月份Herbie Hancork要来。在热气腾腾的吴江路,“月光女神”照耀两个爵士游魂,两个“阳光男奴”。

  回到广州,翻开上海一份时尚杂志,上面在狂吹爵士音乐节,只是把Nils Petter Molvaer和Erik Traffaz的照片搞混了。哦,该死的爵士。

  图:

  张晓舟说,这次的“爵士上海”活动,除了最后一场Mattew Herbert背后的大乐队让人想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并不提供怀旧的夜茶。而从现场图片来看,Mattew Herbert的确把气氛弄得很浪漫。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