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摄影师眼中的中国院士(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7日03:24 京华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家耀来源:
  张建设向院士赠送肖像照(上图);一名院士在摄影展上找自己的照片(下图)。
  “镜头前的院士是国宝、是科学巨星。但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像你的父辈、你的亲人。光凝一瞬,神传千秋,留住院士,就是留住历史的永恒。我会一直拍下去……”昨天,为期5天的两院院士大会结束。大会间隙,张建设———风范摄影工作室首席摄影师,将他拍摄的266幅生动的院士肖像摄影作品捐赠给院士本人。此前,他历时9年,行程20多万公里,为1400多名院士拍摄了肖像。百余院士排队拍照

  6月5日晚10点,全国政协礼堂。张建设长发及肩,此时,他刚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本届两院院士大会期间,张建设为112位院士拍摄了肖像。

  4日晚7点,张建设如约来到京丰宾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拍摄肖像。

  “原本约好晚上7点30分开始拍摄。没想到,十几名院士晚上7点刚过就在摄影工作室的走廊里等候。”由于摄影棚没有建好,张建设连忙收拾宾馆房间开始搭建工作室。

  “那些六七十岁、头发花白的老院士纷纷来帮我抬床,收拾房间。他们没有一点架子。”

  从晚上7点30分一直拍到5日零时,四五十名院士自觉在走廊里排队。他们的手机间或响起,但没人大声喧哗。

  在张建设的眼里,许多院士都在企业或院校任职,他们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繁忙的。但那个晚上,“院士们表现出来的只是一个普通的顾客”。

  许多院士只穿便装,于是,院士们轮流穿着一套西装,他们还相互帮助整理着装。许多院士一进摄影棚第一句话就是,“小张,你辛苦了!”九年拍摄千余院士

  张建设从小崇拜英雄,甚至一度想做英雄!从事摄影后,张建设没有像圈内的一些人去拍明星、美女,而是用肖像的形式去拍英雄。在张建设心中,英雄就是那些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张建设说:“在不同的领域,这些院士是当之无愧的巨匠,但大部分人却没有一张传神的照片。我想用相机记录下他们传神的一瞬间,也留住这一代科学家的音容笑貌。”

  从1995年起,张建设几乎投入了他所有的精力、热情和积蓄,免费为两院院士拍肖像照。最初的四年,张建设拍照完全是个人行为,他走南闯北,北京、上海、杭州……行程20多万公里,为1058名院士拍照,并陆续给每位院士赠送了24寸肖像。几年来,院士的肖像底片就装了几十大箱。

  1999年,张建设遇到志同道合的曹晖,他们一同成立了风范摄影工作室。如今,风范摄影工作室已为1400余名院士拍摄了肖像照。一生最美照片成遗照

  拍摄前,张建设常会有意识地和院士聊天。在院士们娓娓道来人生起落的同时,一个个最传神的瞬间被定格。

  1995年秋,张建设远赴上海为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钟俊拍照。张钟俊是中国自动化控制学科的创始人,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和中国微型电脑应用学会的负责人。那时的张钟俊早已辞去行政职务,但仍笔耕不辍。

  “老先生的身体非常好,豁达、开朗、谦虚!”拍完肖像后,张建设又为张钟俊和他的女儿拍了一张合影。张建设承诺,来年定将肖像作品给老先生送过去。

  当年12月的一天,张建设突然接到张钟俊女儿的长途电话。张女士在电话里哭了:“爸爸去世了,他生前一直念叨着你给他拍的那张照片,他觉得那次拍照是一种享受,他认为那肯定是他一生中最美的一张照片!”张女士希望在其父追悼会上能够悬挂这幅肖像。追悼会将在三天后举行。

  放下电话,张建设心里非常难受。当初,张钟俊老先生还和他聊得那么投机,拍摄完后,老先生甚至要求:“有机会让小张再给我拍一张肖像。”如今他却走的这么快,张建设无比后悔,为什么没早些将肖像制作出来,让老人看到这最美的大幅肖像。

  张建设在海口连夜制作了两幅肖像,由于没有能力坐飞机前往上海,张建设连续两天蹲守在海口机场,终于遇到一位好心人,帮助将肖像带往上海。

  两年后,张建设到上海拜访张钟俊的家人。一进门,迎面就是老先生的那幅肖像。严济慈和竹子合影

  由于长年累月工作养成的严谨习惯,许多院士在拍摄肖像时,表情都非常严肃。张建设说:“但院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总能找到那最感人的一刻。”

  1996年,张建设在北京为中科院院士严济慈拍摄肖像,当时的严济慈已经95岁高龄。“老人缩在沙发里看书,我和他的儿子合力将老人抬起放在摄影棚的一张椅子上,老人始终表情肃穆。”

  张建设注意到,老人虽然已经语言不清,但他的意识却是清醒的。“严老先生看着自己70多岁的儿子费力地抬着他,眼神里充满了歉意。”张建设按下快门,拍下这张被严老先生儿子称为父亲生前最好的照片。

  拍完肖像照,严老先生嘴唇翕动,眼睛始终盯着张建设。严老先生的儿子解释说:“爸爸的意思是,他想和竹子合个影。”严老先生一生最喜欢竹子,却始终没有一张令他满意的和竹子的合影。

  面对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的微小要求,从不给人拍生活照的张建设无法拒绝,两人一起把老先生抬到院子里的竹林边。看到竹子,老人的眼光慢慢变得柔和起来,仿佛看到了多年的好友。20年后开院士肖像馆

  “我住的地方有很高的白杨树,望一望帽子都会掉下来!”

  一想到那棵白杨树,张建设就激动不已,那是他积淀了20多年的情感。青年时代的张建设梦想成为一名英雄,中年时代的张建设则更想用镜头留住英雄。

  “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我至少还可以拍20年。20年后,我要建一个中国院士肖像馆,那时候科学家的形象、事迹将会永远留存在那里,教育我们这些后来人。光凝一瞬,神传千秋,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留住科学家的音容笑貌,留住历史的永恒。若干年后,透过这一幅幅肖像,我们仍能感受到科学家们那颗赤子之心。”本报记者王俭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泛珠三角区域整合9+2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法网公开赛 NBA总决赛
欧锦赛 AC米兰中国行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