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下一个死亡者是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03:46 中国青年报

  一项早在2001年通过的白鳍豚保护计划在经历3年多的沉寂之后终于迎来曙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不出意外的话,农业部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近年来首次大规模的白鳍豚迁地捕捞行动。

  地球上还有活着的白鳍豚吗?中国对白鳍豚的保护是否已“明保实弃”?在关注白鳍豚命运的人们眼里,这次行动能否顺利施行,是一个极具意味的信号。

  “它用什么呼吸?它会顶球吗?我能亲亲它吗?能和它说话吗?”

  一个4岁的小女孩好奇地问“专家叔叔”。2004年5月19日,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的公众开放日。

  白鳍豚淇淇静静地躺在玻璃罩子里,全身的骨架被抽出,搁置在一边。

  在这座刚刚修葺一新的白鳍豚馆,淇淇离开人世已近两年,它曾是世界上惟一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也许还将是最后一只。

  地球上还有白鳍豚吗?

  白鳍豚,这种仅生活于中国长江中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似乎已没有人看到它的踪迹,有人估计,10年之内这种鲸类将彻底从世界上消失。

  馆长赵庆中没有忘记,2002年7月14日晨8时,在白鳍豚馆的一个水池里,25岁的“淇淇”沉睡在淡蓝色的水底,不再动弹。他和闻讯赶来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室负责人张先锋博士、魏卓工程师等专家们忍不住泪流满面。

  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边搁浅的淇淇被一位湖南农民发现。去接淇淇那天下着大雪,一行人在吉普车内瑟瑟发抖。中国现代鱼类学之父、中科院伍献文教授“激动得像抱了个孙子”。

  在魏卓眼里,已有2500万年进化史的白鳍豚可谓大自然的杰作。“它的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光滑如缎,背部为银灰色,腹部为灰白色,从嘴尖到尾端流畅的曲线近乎完美。”

  与海豚一样,白鳍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一般每隔20秒钟左右便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当受到惊吓,它能潜入水下达数分钟。“白鳍豚喜欢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个体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魏卓说,白鳍豚有十分发达的大脑,一头体重200多公斤的白鳍豚,脑体积有500多立方厘米,脑重近500克,而且分布完善,沟回复杂,近似人脑。

  “白鳍豚的眼睛小如豆粒,由于长期生活在混浊的江水中,视力基本退化;它的耳朵更小,像个针孔,没有外耳。耳不聪目不明的白鳍豚凭借特殊的声纳系统探测外界事物并获取食物、寻找伴侣和逃避敌害。白鳍豚精确、高效率的回声定位功能,就连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声纳技术也无法与之媲美。”

  在最繁盛时期,白鳍豚曾分布于从宜昌至长江口的广阔水域中,种群数量达数千头之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白鳍豚种群数量已下降到200头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量已下降到不足百头。

  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白鳍豚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白鳍豚已成为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鲸类动物。

  “可以肯定的是,白鳍豚并没有灭绝。”魏卓说,1999年,他曾在鄱阳湖口亲眼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白鳍豚,2002年也曾在长江中观察到白鳍豚。“根据国际通行的惯例,即使在50年内,人类一次也没见过某种动物,也不能下灭绝的结论。”

  水生所白鳍豚馆馆长赵庆中也认为“说白鳍豚灭绝为时尚早”。但他也坦言,近两三年的确很少发现白鳍豚的踪迹。

  魏卓认为,近几年很少发现白鳍豚的一个原因是其种群数量很少,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经费短缺,成规模的野外考察次数极少。

  那么,到底还有多少只白鳍豚生活在地球上呢?

  赵庆中说:“没有人能给出准确数字。”一个比较极端的估计是,白鳍豚目前种群的最低估计数量在20~30头之间,且仅分布在荆州至江阴约1400公里的江段中,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已经绝迹。

  白鳍豚是否已成为“活着的死物种”?

  是什么原因导致已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千万年的白鳍豚数量急剧减少以致濒临灭绝?魏卓认为,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水利工程导致的栖息地丧失,航运业造成的意外伤害,长江渔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水体污染等。

  在长江荆江江段实施系统裁弯工程和在宜昌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后,宜昌—城陵矶河段内水流及河床发生明显变化,适合白鳍豚栖息活动的缓回水区逐渐遭到破坏,白鳍豚的分布区减少约230公里。受三峡建坝的影响,白鳍豚分布范围再被压缩,新厂以上江段的白鳍豚消失。

  “在有据可查的白鳍豚死亡记录中,有33头死于渔业活动。”赵庆中说,滚钩等非法渔具,以及电打鱼等非法捕鱼方法,也是直接导致白鳍豚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鱼类资源的减少,为了提高捕鱼效率,在长江上普遍发展起来的三层流刺网随处可见,这种网具横跨江面,隔断了白鳍豚的活动通道。

  他说:“繁忙的长江航运业对白鳍豚的影响更是致命的。船舶的噪声严重干扰了白鳍豚的声纳系统,船舶螺旋桨击毙白鳍豚的数量不断增加。仅1978年至1985年就有11头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击毙。”

  尽管在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史上,曾有过类似于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从26只回升到2000多只的先例,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仍表示,使白鳍豚数量回升以摆脱灭绝的命运“难度很大”。

  赵庆中说:“几十只的基数加上白鳍豚自身的繁殖率比较低,即使有新出生的个体且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也寥寥无几。更何况以目前的长江环境来说,即使成体也很难生存。对于一个物种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极危险的信号。”

  “实际上白鳍豚种群年下降率在10%左右,但绝大部分白鳍豚的死亡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因而是可能避免的。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个体的死亡率,特别是幼体的死亡率,则有可能把白鳍豚的死亡率控制在极低的范围之内,挽救白鳍豚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国家对白鳍豚已“明保实弃”?

  1996年7月底,北京原本要为生活在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惟一一只白鳍豚举办一个隆重的命名仪式,然而主角却在命名前突然死去。

  当年6月23日上午8时30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刘耀辉,一边惦念着为什么从昨天开始没见到这只白鳍豚的身影,一边打捞着“拦豚网”前的浪渣。不一会儿刘耀辉发现,一股浪渣很沉,翻开一看发现那只白鳍豚吻端和尾鳍挂在“拦豚网”网眼中,已经死亡!

  如果保护区的拦网是金属的,而不是绳索式网片,如果网眼再编小一些,也许这头白鳍豚的嘴和尾鳍不会伸入网眼,也就不会被挂住窒息而死。如果保护手段再先进点,如果人们及时发现……没有如果,死去的已经死去。

  刚刚从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返回武汉的魏卓,谈起保护区的现状十分忧虑。

  “保护区现有正式职工17名,每年的经费总共不到8万元,连给职工发工资都不够。”

  保护区21公里长的长江故道原为两个渔场,有几百个渔民在这里打鱼为生。自设立保护区以来,周围的渔民虽然得到一定的补偿,但渔民与白鳍豚、江豚争鱼的局面仍时有发生。

  2001年3月,农业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鲸豚保护研讨会”,讨论通过了农业部委托水生所起草的“中国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王丁说,“计划”的核心内容是,由农业部组织全国统一的捕豚队伍,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尽快和尽可能多地捕一些白鳍豚放入天鹅洲保护区,实施迁地保护。

  “虽然我们在捕捞技术上非常成熟,但由于设备落后,经费不到位,计划至今尚未开始实施。”王丁说。

  有消息说,最近日本有关方面主动向中国农业部提出出资10万美元,与中方科学家合作,以推动白鳍豚迁地捕捞的实施。这让被经费困扰多年的中国科学家们看到一线曙光。

  一个中国特有物种的命运,就这样似乎寄托在10万美元的外援上。

  为什么还要抢救白鳍豚?

  王丁透露,2001年通过的“中国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将历时5年,整个项目需要两三千万元投入。仅一次捕豚行动的运转费,至少也要70万~80万元。这还不包括添置、改造设备的费用,“仅建造一只大马力放网船就要几十万元”。

  值得吗?

  王丁说:“除生物、考古、仿生、医学等多种科研价值以外,白鳍豚作为一种野生动物保护中的‘旗舰动物’,就像战斗中的旗帜,一旦它倒下了,就不知道有多少后来者会随之倒下。”

  王丁认为,保护白鳍豚工作取得成功的标准之一是物种数量回升,虽然这十分困难;另一个标准则是激起整个社会对自然的关爱和关注,这对社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对白鳍豚的保护历程,我们有许多方面需要反思。”王丁说,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几百只白鳍豚时,我们能够给予更大的重视,投入更多的资源,现在的情况必定要好很多。

  王丁说,我们在抢救白鳍豚过程中得到的许多经验和教训,比如对鲸类实施迁地保护的探索、繁殖生物学研究、基因库的研究等,同样可以用于长江江豚的保护。

  与白鳍豚情况相类似,另一种淡水豚类长江江豚1991年的种群数量为2700只左右,而最新的考察资料表明,现存数量仅有1000多只。

  同住在长江里,江豚的身材比白鳍豚稍小,没有白鳍豚那样的长喙,也没有白鳍豚那样高贵典雅的肤色。

  在水生所白鳍豚馆,3只江豚住进了曾经属于淇淇的家。它们每天只能从饲养员那里得到一些冷冻的小鱼,而淇淇以前每天吃的都是新鲜的活鱼。命运相似的是,已经成年的江豚们与过去的淇淇一样,面临着“传宗接代”的难题。中科院水生所陈道权工程师边给江豚喂食,边皱着眉叹气:“它们恋爱谈得很好,可就是不交配。”

  “如果不加快对江豚的保护,江豚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白鳍豚。”王丁说。

  链接

  日建造“时间密封舱”保存濒危生物细胞基因

  据新华社东京6月1日电(记者何德功)为挽救濒临灭绝的物种,日本有关方面在茨城县筑波市国立环境研究所内建造了一个专门冷冻保存生物细胞和基因的设施———“时间密封舱”。5月31日,整个设施宣布竣工,这为将来利用生命科学技术还原灭绝生物生命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时间密封舱”总共耗资17亿日元,建有14个冷冻箱,可以在液态氮中把样本冷冻到零下150摄氏度保存50年以上。密封舱主要保存从濒危生物活体中采集的皮肤组织和从尸体中采取的脏器和生殖细胞等。目前在日本有灭绝危险的200种以上鸟类、哺乳类、鱼类等野生生物都将成为密封舱的保存对象,根据濒危程度不同来决定保存的先后顺序。

  将来,日本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冷冻保存的资源进行物种生命还原计划,比如哺乳类动物可以利用克隆技术还原,鸟类可以采取在近亲种类的蛋里注入灭绝鸟类的生殖细胞来还原,鱼类也采取与之相似的方法。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北京煤矿发生坍塌事故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