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京腔醇厚 梅韵流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05:4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徐馨
  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振兴中国京剧艺术,5月中旬至下旬,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CCTV空中剧院江苏行”暨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在江苏各地举行。《梅韵流芳》演唱会、梅派折子戏专场、全本《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现代京剧《沙家浜》以及全部由江苏省京剧演员担纲演出的京剧折子戏专场等8场演出,充分展示了京剧艺术家的迷人风采,央视现场直播了两场,为全国观众献上了精美的艺术大餐。

  活动期间,在梅兰芳故乡泰州举行了《梅韵流芳》演唱会,观众热情高涨,梅派戏迷更是大饱眼福。当时天空中下着小雨,戏迷们早早撑开雨伞候在梅兰芳大剧院门前,构成剧场外一道流动的风景。剧场内,粉色的梅花“开”满舞台,梅兰芳的一幅幅巨型剧照、生活照交替出现。李洁领唱的《咏梅》开场,张馨月、董园园、黄孝兹、陈霖苍等表演和演唱的《天女散花》、《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赢得观众阵阵喝彩。耿其昌的《汾河湾》、赵葆秀的《打龙袍》、叶少兰的《辕门射戟》、李世济的《锁麟囊》、杨春霞的《杜鹃山》、李维康的《断桥》、刘长瑜的《红灯记》,这些京剧名家演唱的名段,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演唱会的压轴是梅兰芳之子69岁的梅葆玖和82岁的豫剧大师马金凤联袂出演的《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是当年梅兰芳根据马金凤的同名豫剧改编为京剧的,此次两个剧种、两位大师携手登台,让人回想起梅兰芳大师广收博纳的胸怀。

  《梅韵流芳》是纪念活动的序幕,如果说这场演出让爱戏懂戏的泰州人过了一把瘾,那么梅派折子戏专场则让泰州和南京观众领略了梅派艺术的魅力和精髓。本场演出梅派传人“三代同堂”,从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梅派青衣杨春霞,到年轻新秀李国静、李洁等,在唱念做舞中挥洒出梅派艺术的雍容醇美。全本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由北京和江苏两地的青年演员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上演,5个穆桂英、3个杨宗宝和2个杨延昭依次出场。邓敏、宋小川、盛海宁、张军强、严阵等青年演员共同完成了这出长达3个小时的演出。江苏省京剧团的看家戏《沙家浜》将演出现场搬到了故事的发生地———常熟。谭孝增等几代京剧人的精彩表演,让人们想起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惊心动魄的历史。京剧折子戏专场在苏州开明大戏院上演,江苏优秀中青年京剧演员演出了《卧虎沟》、《春秋亭》等,让人看到了江苏京剧界的不俗实力。导演许玉琢说,各地的京剧人才和资源汇聚在一起,挖掘一些很少上演的剧目,经过加工整理使之与观众见面,是对京剧事业和表演者的很大推动,有利于他们的交流和切磋。不少戏迷表示:“从这些年轻演员的身上看到了一些名角当年的影子,让人看到了京剧的新希望。”

  这次纪念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它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史上承上启下的代表性人物。在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举办“空中剧院江苏行”活动,展示京剧名家和经典剧目的艺术风采,有益于推动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推动江苏文化大省建设。活动在梅兰芳先生的家乡江苏举行,所有的演出都有江苏演员参加,其中两场全部由江苏演员演出,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江苏文化大省建设的成就。同时将促进江苏出人出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江苏文化形象。

  三是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京剧艺术的需求。本次活动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戏迷的热烈欢迎。南京老票友马厚亮说:“这次纪念梅兰芳,不但梅派的代表艺术家来了,程派、谭派等流派的代表艺术家也来了,过瘾!”一些外国留学生也来到了演出现场观摩。场外的观众还通过央视网站互动交流。参加演出的几位演员说,很多大学生来看戏让人高兴,只有年轻人喜爱京剧,京剧的明天才有希望。

  “CCTV空中剧院江苏行”的演出,剧目经典,群星荟萃,流派纷呈,充分展示了京剧梅派和其他流派的艺术魅力。实践表明,人民群众需要和欢迎艺术精品,京剧艺术处处有知音,应该创作更多的精品送到群众中去。

  《人民日报》 (2004年06月09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北京煤矿发生坍塌事故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