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来信/来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09:18 南方都市报

  明年我要吼:高考算什么!

  本人作为一个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看到报纸上、电视上对于“高考至上”的讨论,有些看法。

  高考不应“至上”。一旦“高考至上”的思想成为一种社会思想,它给学生的压力是其他人难以想到的。这样说来未免危言耸听,然而作为一个学生,我深刻地感受到高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对于一些学生,他们可以化压力为动力,而对于一些不懂得化解的学生,压力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高考作为一种检验教育成果的手段,很早就被冠以“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的高帽,而今若来个“高考至上”,那它给学生的压力将会随其地位的升高而加重。

  高考这些天,《南方都市报》作了系列报道《又是一年高考时》,我天天追着看,边看就边想:明年这个时候就轮到我了。说不清是害怕还是期待。记住了一个细节:一个考生走出考场后狮吼。我就想:明年这个时候,我也来吼上一吼:高考算什么! 黄玫

  “高考资格审查”多此一举

  “高考资格审查看来有漏洞”,6月10日的《南方周末》对湖南31名高二学生“违规高考”进行了报道,并将问题指向了高考资格审查,意谓应该严格限制高二学生参加高考。

  高二学生参加高考违反社会公平原则么?从报道中的情形看,湖南益阳31位考生参加高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练兵”,他们在考试结束后将不参加志愿的填报。最多我们只能说,部分应届考生可能会有“不公平感”:我们此前没有“练兵”的权利,岂不是被这31个人占了便宜!

  数年前,我国对高考的考生报名条件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2001年4月之后,考生报名条件逐步放宽,婚否、年龄甚至于学历都不再成为限制高考的条件。只要愿意,80岁的老翁照样可以参加高考。

  应该说,报名条件的放宽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高校招生向更广大的人群放开,这更符合公平的法则。报考高校并不仅仅是应届和复读学生的专利,也不是某一年龄段的专利。

  如果你同意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不应有年龄、婚否等限制,那么大学招生的开放性就是无需质疑的。除了高校可以依据各专业的特殊要求对考生的条件进行限制外,那种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资格审查制度可以休矣。韩福东

  刷卡1%费率怎样计算出来的?

  深圳银商之间的“刷卡之争”中,个别商家正在酝酿用现金价、刷卡价的双轨价格方案来“解决问题”,即刷卡价比现金价贵1%。商家与银行的“刷卡之争”,最后变为手续费率可能由消费者埋单,这让人难以接受。

  商家在要求银行降低费率失败的情况下,有了让消费者承担刷卡费用的“逼宫”之举,其实并不让人意外。银行之所以能够坚持不降低费率,依仗的是自己的垄断地位及其背后的银联。如果深圳降低了费率,弄不好引发全国的连锁效应,银行损失的何止是几千万,逐年下去甚至会是几千个亿。这样的口子,谁敢开?深圳商场只有拿消费者来作武器,才能抵挡住银行咄咄逼人的气势。

  有趣的是:消费者多跑几步去银行取现款消费,就可免去1%的刷卡价,“跑路费”居然能占消费额的1%。银行追求的1%费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每次银商之争,银行方面都表示,前期投入的POS机等硬件设备成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回,正处于亏损期,不能让费率大幅下调。

  目前正与深圳商场一起“抗争”的温州餐饮行业算了一笔账: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温州饭店协会主要会员交给银行的手续费达到2000万元。银行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加上其他行业的刷卡收入,利润率是多少?投入POS机等设备,是银行的固定资产投入,一次投入,每年都可以坐享其成,怎么能要求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收回成本?如果短期内收回了,今后的利润岂不是太夸张了?

  我认为,要彻底解决“刷卡之争”,关键是打破刷卡的垄断。如果在刷卡上引入竞争,势必打破目前的僵局,让市场来决定合理的刷卡费用。在这方面,既可以让银行独资参与竞争,也可以让社会资金与银行联合参与刷卡系统的建设与经营。

  “刷卡之争”争到了让消费者埋单的地步,让人啼笑皆非。事实上,即使不对刷卡者提价,最终的损失还是会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零售业和餐饮企业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他们必须维持一定的利润率才能运转,刷卡费高了,为了生存他们必然只能通过变相提价等手段维持运转,消费者最终受害。叶边鱼

  外语职称考试是形象工程

  据新华社报道,山西省人事厅规定今后该省部分专业的职称评定将把外语等级作为参考条件,不再作为必要条件。

  外语职称考试对于那些已通过考试者来说,或许也并不就意味着快乐。因为大凡通过考试者,一般来说都在备考上花去不少时间,付出不小代价,但因为在工作中用不上,所以考完之后又会“丢掉”,而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简直就是耗费生命。

  是否该考外语,应当视专业而定,对于工作中用不上外语的行业,评职称就应当可以不考外语。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与简单道理,并非没有人提出来,但外语职称考试却年年红火如初。一件事如果失去了必要性,却还要坚持做下去,那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与弄虚作假无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语职称考试就是最大规模的弄虚作假行为。这样一种不必要的考试,除了能给人以职工队伍“普遍具备较高外语素质”的错觉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言,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一项形象工程,而且是最大的形象工程。

  山西不将外语等级作为部分专业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是开了个好头,但能否在全国范围内“燎原”,是否具有“破冰意义”,正是对求真务实作风与勇气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最好检验。魏文彪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