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考之后,应规避哪些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4日18:27 红网

  编辑:徐志频

  美编:宛俊余

  执行主编:成辉

  主编:陈明 总策划:舒斌

  缘起

  今年,全国高考首次提前到6月进行。当在考卷上划下最后一笔,对考生来说,这意味着长达3个月的暑假将开始来临。

  学生们“各有各的精彩”的计划使今年的“暑假消费”悄然来临,丰富多彩的假日安排显示出学生的心态和个性,有关专家则提醒:高考之后并不意味着结束,它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往年,高考之后,时兴的 “谢师宴”、“炒状元” 、 “高校游”……一热未平,一热又起。

  今年高考之后,漫长的3个月我们应该如何度过?对于往年的这“热”那“热”,我们今年是否该有选择地让某些方面降温,某些方面加温?本网特选取各大媒体的典型报道或评论,编发了这期专题,期望能够给那些正处在“高考后”状态中的朋友和关心他们成长的人们,能够带来一些启发。

  一、“谢师设宴”弊端多

  “谢师设宴”,这是近年来高考之后比较流行的一种答谢形式,网友文志传日前曾撰文专门就情况进行评论。

  武汉曾有一位考生,自觉考得不错,按捺不住喜悦之情,去饭店设宴请老师。师生各狂饮白酒一斤多,没料想乐极生悲,双双倒在地上。送医院急救,原来胃部大出血。幸好抢救及时,不然后果危险。据报道,此类悲剧往年已有多起。

  高考之后,“谢师宴”便陆续登场。商家总是把眼睛盯在赚大钱的对象上,“谢师宴”推出已有数年,各类不同档次的“谢师宴”,广告在一天天增多;随着发榜日期的日益临近,操办的考生也日益增多。

  老实说,大办“谢师宴”,乃是一种不良风气。

  首先,“谢师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庸俗化。师生之间的感情,原是世间最淳朴的一种感情,因为教、学情不以任何物质的东西为媒介,一旦有酒肉之类非情感的东西介入,就会失去本色。

  其次,不少“谢师宴”带有等级色彩。而今“谢师宴”所分档次,既以“生”的家长地位、尤其是官位为依据,又以“师”的地位、尤其是有无行政级别为依据,分出个三流九等,几乎是“官本位”的翻版。这不但污染了学生的心灵,也亵渎了教师的圣洁之声誉。

  再次,“谢师宴”是社会不良习气的反映,同时也给不良习气推波助澜;而“谢师宴”又因等级而互相攀比,形成恶性循环,有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显然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

  不错,“谢师”原本是“宴”的初衷,“宴”的本意是感谢师恩。按理说,此乃人之长情。但是别忘了,精心培育学生是教师职业与生俱来的责任和品格,学生有成原本无须谢,这姑且不论。即便“谢”,非得设“宴”不可吗?或者说,“宴”就是“谢”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其实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老师,对“谢师宴”很不以为然,有的明确表示谢绝“谢师宴”。

  看来,为师者只求学生长进,不求学生谢;为生者则应该依师之愿,努力努力再努力,——待到事业成就时,师自会发出欣慰的笑声。

  二、不要炒“高考状元”了!

  “炒状元”,这是近年来高考之后媒体热衷的炒作方式,一位名阮占江的网友日前曾撰文专门这样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硝烟散尽,另外一场大战又马上紧锣密鼓地上场了:各大高校、名校之间纷纷出台措施,开出一个比一个优厚、诱人的招生条件,千方百计地吸引优秀生源。其中,南京某高校竟然开出天价:各个省、直辖市的高考状元入主该校,首期奖励12万元人民币。从而使得各个高校之间的状元争夺战白热化、高潮化;而各大重点中学,对于各地上来的状元,也是优抚有加:减免学费,重金奖励,更有甚者由校长率领的领导小组亲自上某某状元家接状元上学!

  对于状元,国人似乎总有一股特别的情感。尽管距离科举制度的废除已有近百年了,但是,一提起状元,大家就浑身来劲。刚才说的是各个大学、有名的重点中学,而各个企业、商家也纷纷哄抬状元:什么保健品,智力用药,什么教学方案、考试资料,只要一与状元沾上边,马上就商机无限,财源滚滚而来,从而形成了什么“状元经济”。而众多的新闻媒体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专版,大幅彩照,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状元。而说来也怪,只要有状元的报纸、杂志的卖点就特别的好,电视的收视率、网站的点击率也就特别的高。

  对于如今的状元经济与状元现象,我想我们需要正确看待。首先,人是爱慕虚荣的动物,对于荣誉、光环,没有人不喜欢、不向往与追求。“金榜题名”向来被国人视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因此,喜欢状元,想做状元,本是无可厚非,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状元的过多提说,实际上有着众多的负面效应。首先是对状元们自身不利。而据笔者观察,状元们各个叫苦连天,烦恼不断:连绵不断的讲座、报告,接二连三的编书、咨询、出资料,昔时的状元们无暇清心苦读,学业往往是一落千丈,不到一年,就泯然一个现代“仲永”,毫无出色之处!而且,学校、媒体过多的宣传,虚幻的光环长时间笼罩头上,我们的一部分状元,内心开始滋生骄傲,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就相当的高,这样往往不太容易与普通同学和谐相处,从而使得状元们的人际关系大都不如意。

  其次,过多的哄抬、关注状元,容易使得大部分考生心态不正,容易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很难真正用心于学业。最后,各大名校、高校过多的哄抢、炒作状元,很容易使得学校注重形式,过多的强调自己生源的优秀,往往容易使得自己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注意不够,下的工夫也相对减少!而对于众多输送状元的中学,也往往把所有的精力投注于状元的生产上去了,一心只想生产状元,那么,素质教育还能够施行几分?都是如此,素质教育何年何月方能实现,应试教育何时又是个尽头?我们知道,“状元”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传统教育观念的遗留物,也是应试教育的最高产品,更是一种“一试定终身”、“成败论英雄”思维的变相延续,这与目前的主流教育观念———素质教育的精神也是格格不入的。过多的哄抬、宣传状元,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弘扬与肯定。状元的光环与荣誉,是无数非状元的辛酸与眼泪编织而成的,“状元”的红袍下面掩盖的是应试教育的残酷与无情。

  所以,实际上好几年前有关部门早已发出不提倡宣传中招和高考“状元”的通知,然而上面是明令禁止,下面是我行我素。该说的还在说,该闹的还在闹,披红挂绿,张灯结彩的,就差高头大马的游街了!那么,现在究竟是谁还在提说状元呢?

  真心希望,今年的高考之后,状元的提法可以得到减少或者绝迹。

  三、“高校游”不可成风

  近年来,各地中学生的暑假高校游活动构成了旅游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校古色古香的建筑、宁静优美的环境,尤其是那浓浓的文化氛围无不使莘莘学子悠然神往。学校、家长也是希望孩子能通过与名校“亲密接触”,使孩子充分感受其魅力,激发学习热情。这使得暑假高校游活动持续升温。

  高校游有如此庞大的市场,那么其牵涉到的利益各方又是什么样的心态呢?《市场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旅行社、高校、学生导游等有关成员,发现他们各有苦衷,都觉得有一定的收获,但自己的利益也被不同程度地侵犯。

  高校:旅游团妨碍秩序

  记者在北京大学采访时看到,在45分钟内就有大小不一的七个旅游团队。每队人数多则400人,少的也有40人左右。

  该校负责接待旅游团的老师告诉记者,“对于学校来说,高校游首先应该说是件好事。这说明了我们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及其影响力;同时,这也是个传播学校文化、文明的契机,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内蕴。但是,学校毕竟是个学生学习、学者搞学术的地方,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场所,它需要井然的秩序和安静的环境。另外,高校游也给维护公共设施、保持清洁环境带来压力。我们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控制旅游团队的数量,收取一定的费用。所得资金一部分用于维修公共设施,一部分用于给学生创造勤工俭学机会,比如,招聘学生做导游。如果有剩余,还将作为助学金发给贫困学生。”

  这位教师还说,如果按照这样的设想运行,将是个双赢的局面。旅游团尽兴而归,学生导游获得收益,学校秩序也不会遭到破坏。遗憾的是一些“黑团”,也就是未经许可的团队擅自出入,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也存在安全隐患。经学校许可的团队,都有严格的人数限制,由我们的学生做导游。这些学生都是经过培训的,在让游客尽兴的同时,也能督促游客守纪律。而“黑团”有的人数高达几百人,在只有一个导游的情况下,情形可想而知。

  导游:接团苦乐不均

  记者在北京大学未名湖边恰遇一旅游团。学生导游侃侃而谈,游客听得津津有味。这位导游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是在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找到的。一队最多40人,带一个队大约一个半小时,可收入50元。这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锻炼了能力。她还告诉记者,像她这样经过培训的导游很多,因此是僧多粥少,她要呆在宿舍随时“待命”,怕错过这样的机会。稍后,记者又看到一队浩浩荡荡的队伍过来。导游宣布解散后,几位游客要到另一个地方去游览,被导游拦住,说那边不可以去,“遇到校园巡逻队就惹麻烦了”。导游面红耳赤地强调、解释才劝住了游客。这位愁眉苦脸的导游说,这个旅游团没有跟学校打招呼,所以不敢穿统一的服装,怕太显眼被巡逻队发现。游客想尽兴游览,领导强调不能进入“禁区”,弄得导游左右为难。而且队伍庞大,管理不易,很辛苦。

  游客:有人喜有人怨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多数小游客玩得兴致勃勃,忙着拍照留念。一位随团的家长说:“送孩子到高校旅游比去其它的地方有意义。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名校的氛围。”同团的另一位家长说:“中学生游高校大都能获得些教益,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小学生毕竟太小,大多只是凑个热闹,收获不是很大。”带孩子利用暑假来高校旅游的王老师告诉记者,高校校园应属“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应对社会开放是不言而喻的。高校游一方面能宣扬人文与科学,另一方面也对提高自己学校的声誉有好处。“但不应收费,更不应收那么贵。”一位家长气愤地说:“这些旅行社说的好好的,要带我们游高校,保证尽兴,可是钱一交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些人钱到手了,哪管游客的感受!这儿也不让去,那儿也不让去,让去的地方也不能停留太长时间,我们怎么能尽兴?早知这样不如不入团。”

  旅行社:高校协调不力

  一位旅行社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旅行社热衷组织高校旅游,说明游客有这个需求,特别是对一些外地游客来说,北京的高校文化是一大卖点。目前,高校只是众多线路中的一站,所以游览时间都有限,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另外,有的团队在校门口分散进入校园,不交参观费,这对收费的也不平等。”“总之,高校对开办校园旅游其实也很有热情,但内部管理跟不上,缺乏专门管理和协调。”

  ::::::·今年湖南高考招生达21.1万教育厅长释疑扩招10%·高考之后日记·高考之后孩子“心病多”·高考之后该如何填报志愿·快乐假期游走网络·专家解答高考之后的七大焦点问题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