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32年驰骋“西部奇路” “生死线”上精彩瞬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6日09:23 四川新闻网

     中国西部网消息 

    刘道国 于鸿涛 本报记者 李选清 杨彪

    从20岁到52岁,从士兵到部长。张全林在川藏线上历经百余次生死考验,把无数的风霜雨雪、艰难险阻踩在脚下,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军队的无限忠诚写在了冰峰雪岭。

    32年跑川藏线,张全林总是随身带着一台照相机。雪海大突围、穿越塌方区、驾车闯险关、夜宿风口兵站、征战折多山……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被他如实地摄入了镜头。上千幅不同时期朴实无华的照片,浓缩了张全林和他的战友们不同凡响的“奇路人生”,记录了他所在的川藏兵站部官兵在“西部奇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往无前完成任务的真实历程。在张全林看来,这些定格在底片上的瞬间,是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铭刻着军旅人生中一个个永恒的印记。每当展阅它们,就想起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想起那些长眠在“西部奇路”上的战友、想起雪域边关各族乡亲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想起自己肩上的千斤重担……从而更加鞭策和激励自己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初夏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张全林的家中,听他讲述这些照片背后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

    头顶巨石高悬,脚下万丈深渊。这张照片是张全林率领车队行至义墩沟,遭遇暴风雪时拍下的

    张全林自述:那时,我担任川藏兵站部副部长,负责高原运输,这是当年我率领车队执行第二趟进藏运输任务时的情景。

    当时,寒风卷着雪花狂飞乱舞,气温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官兵们穿着大衣还被冻得发抖。山崖上积雪裹着乱石“咕咕咚咚”往下滚落,稍有不慎,车子就有滑入悬崖的危险。

    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我对这条路的情况比较熟,哪是弯,哪有沟,心里都有数。所以我对带车干部说,让我在前面走,你们跟着我的指挥开!

    从山口到山下,10多公里险道,我用身体作路标,引导车队从傍晚一步一挪走到次日凌晨4时,终于脱离险境。

    到达兵站后,战士们围着我,有说不完的话……

    车队堵在海拔5000多米的德姆拉雪山已6天6夜。张全林举起相机拍下德姆拉山巍峨挺拔的雄姿:弯道陡峭,天寒地冻

    张全林自述:那次,我们沿着陡峭的“S”形弯道,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德姆拉山脚下。谁知,气候突变,大雪骤降,车队300多名官兵被困,几乎粮尽柴绝,官兵们一困就是5天,个个脸色蜡黄。

    这样耗下去不是办法。第6天上午,我将300名官兵编组分队,强行突围。

    车队在一米多深的积雪中向前拱动,从上午11点到晚上9点,只推进了七八公里。深夜,气温骤降,官兵就地宿营。我打着手电筒挨个车厢查看,只见酣睡中的战士眉毛变成了两条白线,挨着嘴边的被沿结了冰,绿色军被也覆盖了一层霜……

    这样下去,说不定明天一早就有官兵再也爬不起来了。我急眼了,带着两个老兵赶往5公里外的道班求援。藏族工人听说金珠玛米受困,二话没说,开着推土机就往被困现场赶。

    凌晨5点,车不坏一台,人不伤一个,我们胜利冲出德姆拉山风雪区。

    老虎嘴发生了大塌方,悬崖峭壁间停放着长龙似的车队。3个昼夜,车队进退维谷。张全林把这一镜头定格在底片上

    张全林自述:那次,老虎嘴发生了大塌方,悬崖峭壁间停放着长龙似的车队。

    车队已在这里堵了3昼夜。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官兵们饥寒交加!突然,一位战士因饥饿晕倒了。四连副指导员魏忠急忙从车上找来一袋奶粉,那是上高原前妻子为他准备的营养品。

    “这可是救命粮啊!”我赶紧在篝火上熬了一缸热气腾腾的牛奶,递给了那位晕倒的战士。这位战士用舌尖舔了舔,又递给患重感冒的新战士,这位新战士也舍不得喝,又递给了班长……疲惫的官兵,你递给我,我传给你,谁也舍不得喝。

    我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大声说:“同志们,为了成功突围,每个人都要喝一口,这是命令!”说完,我带头喝了一小口,转身递给了身边的战士……

    夜幕降临,海拔4200多米的荣许兵站升起了“夜明珠”。这幅照片,记述了张全林带领官兵兴建水电站的一段经历

    张全林自述:坐落在东达山麓的荣许兵站,海拔4200多米。2000年11月初,我来这里检查工作,当晚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飕飕冷风让人浑身发抖。睡觉前,我发现兵站给养员的床上铺了8床褥子,我气不打一处来:“这个兵,掌握一点小权力就搞特殊化!”

    于是,我把这名战士狠狠批评了一顿。这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身上盖了两床被子和一件皮大衣,睡到天亮,脚还是冷的。我一下子意识到:该批评的不是多垫褥子的战士,而是我这个一部之长。兵站虽然配发了电褥子,但是没有电,战士整天在挨冻啊!

    山高路险,把电拉进深山是不可能的。怎么办?我围着兵站转了又转,发现离兵站不远的山涧,有一条溪流顺山而下,落差居然有30多米。一问战士,这条溪流一年到头不结冰。我一下子兴奋起来,要是在这里修一个小型发电站,兵站用电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回去和其他领导一说,大家都赞成。于是,兵站部拨出专款,请来水利专家勘查设计,8个月后建成了一座能保障兵站日常用电的小电站。

    电有了,官兵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褥子、电热毯……我的心也踏实了。

    102路段,千仞壁立,乱石凌空,时常发生塌方、泥石流。张全林拍的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让他一辈子难忘的故事

    张全林自述:那年初夏,海拔近4000米的102路段一带连降暴雨,沿途20多公里出现间断性大塌方。我带领车队执行运输任务途经这里,泥石流造成山体滑坡,100多辆车被困这里。

    情况危急,我急忙跳下车,召集30名党员干部组成“抢险突击队”,用绳子拴在自己的腰上,爬到半山腰排险石。

    官兵们手拿铁锹、十字镐,搬的搬,撬的撬,5个多小时后,打通了被堵的路段。我刚松了一口气,担任观察员的一名战士看到山上有坠石滚落,大声喊:“部长,快跑,有飞石!”我往旁边一跳,一块大石头擦着头皮飞过去。随后,小石头像冰雹一样噼里啪啦砸下来,我的小腿被划伤了,血渗了出来……

    新驾驶员小黄,没见过这种阵势,车子一下滑到悬崖边。我赶紧跑过去,一把将小黄拉了下来,自己坐进驾驶室,将车缓缓开出危险区。

    鲜艳的桃花下,藏族孩子与兵站官兵正在联欢。一张张笑脸,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张全林自述:1995年7月初,川藏线如美沟突降暴雨,山洪吞没了公路,冲毁了桥梁。我们的车队途经这里时,300多台军地车辆,150多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已受堵4昼夜。

    “说啥不能耽误学生赶考啊!”我和大家一合计,立即兵分三路投入抢修战斗。

    我们的战士真能吃苦啊!一天只吃两顿饭,筑成一堵人墙,在没膝深的水中,他们扛木头、填石块,一米米筑起路基,16个小时修筑出一条绕过塌方区的便道。

    路修好了,我们大声招呼学生赶快上车:“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好好去考试,去读书吧!”

    车队溅起泥浆,从我们身旁通过,学生们凝望着路边招手的战士,个个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300名应聘者,被看中的只有6人。这情景,时时刺激着张全林:“当领导,就要为战士的一辈子负责!”

    张全林自述:4年前的一次招聘会,让我永远忘不了。那年年底,兵役制改革,川藏兵站部有300名老驾驶员退出现役。我特意让机关举办了一个“现场招聘会”,请来了8家公司的老总和人事部门的负责人现场选才。

    谁知,300名应聘者被看中的只有6个人。我急了,对招聘的人说:“我的驾驶员出生入死,个个都是好样的,你们为什么不要?”一位老总婉转地说:“我们要的员工,光会开车不行啊,还要有文化、懂电脑,一专多能。”

    这下子,我“噎”得没了言语。那一刻,我暗下决心:当领导,就要为战士的一辈子负责!我提议兵站部挤出经费,为运输连队和高原兵站配发了“流动书箱”,办起了“文化夜校”、“流动文化辅导站”、“电脑培训班”,与军地院校联合开办了在职学习的大中专班,在海拔4390米的邦达兵站办起了“高原雪山文化学校”。

    近4年来,兵站部已有1400多名官兵获得了大专以上文凭,80%以上的战士掌握了两门以上的军地通用技术。

    照片上的这段路上,曾经发生一起险情。那次,暴雨引发的两股泥石流倾泻直下,3辆地方车被夹在中间

    张全林自述:1997年初夏,川藏公路中段连降暴雨,路段出现间断性大塌方,我带领车队执行任务途经这里,只见暴雨引发的两股泥石流,从山头倾泻直下,3辆地方车被两股泥石流夹在前后不到100米的路面上,十多名被困的藏族群众见到军人就大喊:“金珠玛米,救救我们!”

    我一看形势,心里暗暗一惊:更大的泥石流还在后面,一旦两股泥石流合流,受困车辆将被吞没。我们马上组成抢险突击队,带上拖车用的钢绳,趟着没膝深的泥水,向受困群众走去。

    咆哮的泥石流像脱缰的野马,一脚踩不稳,就会被卷下路面,滑落深谷。我们趟过泥石流,给受困汽车挂好钢绳,把藏族群众劝上车,坐进驾驶室,挂挡、起步,顺着探好的路,终于把十多名群众从死神手里拽了出来。然后,我们又折身返回,开出第二辆车、第三辆车……

    6个来回,6闯“鬼门关”。最后一辆车开到安全区不久,一股滚滚而来的泥石流,将路面冲得无影无踪。

    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上,车队冒着硝烟蜿蜒前行。张全林拍摄的这张照片,来自川藏线兵站部一场实兵实装演练

    张全林自述:我们川藏线全长3000多公里,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都非常重要。我们川藏兵站部,不仅是一支运输队,还是一支战斗队。为了增强大家的战备意识,检验战时综合保障能力,我们举行了这次折多山大演练。

    这场演练,火药味很浓厚。山路上,车队正在前进,防空警报突然拉响,几分钟后,10架“敌”远程轰炸机在高空侦察机的引导下,向车队飞来。部队当机立断,迅速就地隐蔽,所有的副驾驶员马上组成战斗组,待机对超低空飞行的“敌机”还击。伪装分队隐真示假,误导“敌机”。

    演习按预案进行,快速机动、群车加油、野外热食保障、通过“敌”远程火力封锁区……一切都很顺利。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天突然下起了暴雨。演习路段左边是山谷,右边是陡坡,非常危险。有同志建议演练暂时停下来,我和政委的意见是继续进行,就把暴雨作为战场的一个突发情况,看看我们的部队是不是过得硬。

    一声号令,车队全部上路。一个小时后,前方传来捷报:100多辆参演车全部按时抵达指定地域,车不掉漆,人不掉皮!

    照片上,一个兵站掩映在枝叶发黄的柳树丛中。上线第八天,张全林到达白马兵站。在这里,一个噩耗传来:岳母病逝

    张全林自述:“风沙杨柳树,雪域军人魂”。这是我拍摄的白马兵站大门上的一副对联。

    2000年3月,我率队执行首趟进藏运输任务,夜宿白马兵站。当晚,妻子打来电话,告诉我岳母病逝了。

    听着妻子的哭声,我也泪流满面。我妻子也是军人,一家3口长期分居,儿子张皓全靠岳母一手拉扯大。对我们一家来说,老人家恩重如山。

    这次执行进藏任务前,患直肠癌的岳母正在医院抢救。妻子含着眼泪对我说:“全林,妈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这趟上高原的任务你能不能不去?”可是,临阵换将是军中大忌,上高原千余台车辆的组织协调,数千官兵的安全,我作为部长实在放心不下。

    思量再三,我还是出发了。临行前,我来到医院探望岳母,对老人说:“妈,我走了。”

    “去吧,部队的事误不得。多带些穿的、吃的……”这是老人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相关报道
来源:  解放军报                                   【编辑:何俊】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