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战略生死门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6日12:31 青年参考 |
对中国而言,当前的石油危机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经验与考验,其影响不仅及于生产、消费等经济层面,更影响国家安全。 当前国际油价的飙涨,固然有恐怖组织袭击产油国的“溢价”因素,更根本的,却是长期供需结构变化的反映;一方面是供给难以大幅扩张,一方面却是需求快速增长。 与全球形势相比,中国的供需形势更为严峻。供给、需求、储备、产业结构、油源掌握、石油运输各个环节都呈现出很多的弱点。探讨中国石油战略前,不妨看看其他大国的能源战略。 俄、美、日、法、德的能源思维与对策 俄罗斯 比较幸运,俄罗斯油储、油产均相当丰富。目前它已是世界最大产油国,第二大输出国。国际油价上涨为俄罗斯赚进不少油元。 美国美国油储、油产也不贫乏,但其消耗太大,加上不愿积极开采,留为后用,因此供不应求的部分靠进口(进口约占其使用量的一半),但美国厉害之处,就是控制或伸入了全球除了俄罗斯以外的几乎所有主要油源生产地。 日本油储、油产甚为缺乏,几全赖进口,这成了日本国家安全最大的罩门。日本多渠道介入或控制中东或中亚的石油勘探、生产及运输,致力节能科技的发展,强调制造业科技发展的“轻、薄、短、小”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甚至将制造业移至他国,增加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法国也缺油,石油储量仅有3000多万吨。但法国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靠的主要是核能发电,核能发电占法国总发电量的70%以上,中国则仅约3%左右。 德国有别于法国,德国15年前决定废核政策,30年内停止所有核能电厂的运转。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来取代核能,目前已在风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方面取得了技术上的明显突破。 中国石油战略思维:死门与生门 面对新石油危机,中国究竟该有什么样的战略思维? 首先,要决定的是战略大方向的选择。俄罗斯情况特殊不论,摆在中国面前的有两条路:美模式或德、法、日模式。 中国决不能走美国模式。第一,美国模式不足取。美国以占全球5%的人口,耗用全球30%的资源,生产并消费全球28%的GDP,其他国家如都走美国模式,地球资源必将难以为继;第二,中国也不具备美国控制、占有国际主要石油生产地的条件。因此,以中国本身经济规模之巨,如选择美国模式这条路,必走不通,是死门。 美国之外,中国可以参考或选择的是德国、法国及日本的思维与做法,衡量中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参酌采行。如平行发展核能电力与其他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沼气能等),亦应致力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这条路是生门,走得通,也走得活。 战略大方向选定了之后,就可以而且应该在下列各相关政策做法上采取积极行动: (一)供给面:除了致力国内陆上及海域的勘探、生产及替代能源之研究发展外,还应积极从事海外石油生产油井的投资、控股;分散石油采购来源,建立石油储备,强化运输船队及海上军事护卫力量。 (二)需求面:检讨两个政策,一是所有能源的价格,除应力求通过市场供需来反映其价格水平外,还应考虑“社会成本”(如德、法等国刻意提高国内汽油价格)给予适度的“加码”。其次是交通运输政策,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即铁路、地铁、轻轨、电车等,以减少汽车的使用。美国进口大量石油,其中60%消耗在汽车之上的做法决不足取。德、法两国大力发展全球最便捷的轨道交通,提高汽车使用成本,却又无碍于它们全球汽车生产大国的地位,才是中国该认真思考、学习的典范。 (三)机制面:中国该更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的操作技巧,甚至是在石油买卖的期货操作方面。中国应以最积极的态度加强培训相关的专才,建立相关的法制与市场。 对中国而言,当前的石油危机不仅是一个全新考验,而且来得急,来得猛,将长期持续。其影响不仅及于生产、消费等经济层面,更影响国家安全。对全盘形势之掌握,又非全部能操之于己;在相当程度上,还触及国际强权利益的矛盾。如何应对这种情势,相关政策遍及产业、科技、金融、运输、油储、海外勘探与投资,甚至外交、军事等。因此,最后一个建议,是成立一个高位阶、战略层次的石油(或能源)战略小组,针对新世纪中国能源战略进行全方位的统筹研究与政策协调。 21世纪的强国需有很多条件,驾驭能源必为其中之一。 (香港《凤凰周刊》专供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