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世界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6日13:50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六日电 题:世界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中新社记者孙宇挺 本月底在苏州举行的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眼中,是一次让中国人全面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的最佳时机。 采访伊始,俞孔坚教授就将矛头直指渐次弱化的中国文化,“中国目前正面临一个民族身份丧失的问题,中国文化正在失去其显著的特性,走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的大街上,我们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俞教授认为这种文化认同危机普遍存在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而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然一提及世界文化遗产,俞教授显得兴奋起来,“世界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在俞教授眼里,不管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都带有显著的民族特性。文化遗产是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自然遗产则是文化遗产的本源,因为文化本身是适应自然的过程、自然的现象和自然的格局所发展而成的,没有自然多样性就不存在文化多样性,正因为中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才造就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学、艺术和社会格局。 俞教授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桂林山水和黄山这些自然风景,怎么会有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所以说,这两种世界遗产本质上是互相紧密联系,是一个民族身份证的两个方面。 如其所言,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特有的、不凡的特殊价值所在,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身份证,是治疗当前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一剂良药。 俞孔坚认为,为了更好地认识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和申报都应该走出目前文物和山水风景的局限。国际上对世界遗产的认识曾走过由孤立到整体的发展过程,而目前中国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孤立的点。 近年来,俞教授一直在从事与世界文化遗产有关的研究,他的两个博士生分别从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近期,他们师徒正在策划一项有关京杭大运河的考察研究。 作为中国唯一一条沟通南北的水系,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至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 俞教授眼里,京杭大运河甚至比长城更有价值,他将之誉为中华文明的一条脊梁。他称,将大运河研究研究清楚了,也就把中华民族的“身份”搞清楚了。 他表示,像这样的遗产在国际上被称作文化线路,是整体角度认识世界遗产的一大进步,中国这样的线路还有很多,包括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为了更好认识和保护世界遗产,俞教授呼吁大学应该建立相关的学科体系。 在这位哈佛大学设计院的博士看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之路还很长。 相关专题: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