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请记住这一组数字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00:27 人民网 |
网友:许斌 6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公布了一组调查数字,北京自愿无偿献血者有20万人,但本地人只占了17.52%,外地人却占到82.48%。报道中没有详细说明该项调查的时间范围,我自己推测应该在一年或半年内,因为报道中还提到:20多年来,北京无偿献血者达135万人。 报道中还提到,北京是全国用血量最大的城市,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肯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内:这里医疗水平较高,著名医院云集,要接纳来自其它地区的患者。但无论如何,这个结果是不可以否定的:这些血液中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北京人的身上。大街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谁能告诉我,其中多少人的身上流淌着外地人的血?医院的血库中,那一袋袋血液的原主人是谁呢?恐怕谁也不会记得,它可能是一个游客、一个出差的职员,可能是一个忙于生计的北漂,也可能是一个生活艰难的个体户甚至一个民工。报道中还说:北京市每年约需向外地调剂2至3吨血。而这些血液的原主人,可能还没有来过北京,甚至没有机会,或者没有钱来北京! 中国人说“血浓于水”,所以这样说,当然不是因为物理或化学成分上的那么一点点区别,更是表达一种风雨同舟,相互关心相互扶持的良好愿望。一声亲切的问候,一间挡雨的草棚,都可以成就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一粥一饭,韩信报之以千金,但蕴含在前者中的情义,恐怕倾尽世间所有的珍珠玉宝也还不完了!或者说世间最完美的报道其实是将一份同样的恩义回报给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 20万人中的82.48%,就在数据产生的时间范围内,近17万外地人将自己的鲜血留在了北京,留给了这个城市里需要得到帮助的每一个人,那么,这个城市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这一份情义呢? 然而北京是骄傲的,首都自有首都的威仪。如果有一架天平,左边站着一个北京人,那么在右边,要站上多少个外地人,天平才可以保持平衡呢?或者说在上海,在广州,在深圳,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对于外地人,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比本地更落后的一些地方的外地人,心理和实际行动中的歧视依然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大家都知道,宽阔的街道上,挺拨的高楼里,甚至与任何一个城市的生活与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凝聚着这些外地人的血汗。 他们奢望过回报吗?或许内心中有这份期望吧,但现实中他们首先听到的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管理肯定是必要的,但比管理更重要的服务在哪里?如果说所有的服务都要用相对高昂的价钱去买,服务还算是真正的服务吗? 薄薄一张暂住证,可以卖到几十块,几百块;城市里的劳动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了,但同样在城市里工作的外地人什么时候才能纳入体系之内呢?当一个孩子随着父母亲漂泊在这一个陌生的城市,他不指望和这个城市的孩子一样走进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他就是希望在一所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中学习最基本的知识,政府可以降低一些标准让那些稍具水准的学校存在下去吗?或者还能够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帮助..... 你可以无视外地人的工作,你可以从纯经济的角度上分析说城市为他们的工作付钱了,但你不能无视这些血液的存在,如果一切都要用金钱来计算,请算一算这些血液究竟值多少钱吧!同样的数据,真的希望有关组织给上海、广州、深圳,还有许许多多的城市都做一份,每当制定与外地人相关的管理政策与具体的实施办法时,请看一看这组数据。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黑头发、黑眼晴、黄皮肤,我们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真的希望有这样一天,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无论我要到这块土地上的任何地方,我提起自己的行囊,马上就来到这个地方,于是和这里的所有居民一样的工作,一样的生活,在必需的时候得到一样的帮助,但凡是法律规定的权益都得到一样的保护,没有一个组织,没有一个公共部门在我的脑门上帖上一个标签说是外地人,然后计算着从我口袋里掏出我仅剩下的几张钞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