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环境安全的新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09:20 中国环境报

  沈阳作为拥有689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和工业密集型城市,化学危险品和放射源等危险品的使用量和拥有量在全国居于较高水平,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的产生量很大。

  3年来,全市将环境安全作为事关沈城人民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从环境安全法规制度建设、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快速反应体系、环境安全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和监控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沈阳城市环境安全的新体系,为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的监控体系

  几年来,沈阳市发布实施了《沈阳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沈阳市农药生产使用管理条例》、《沈阳市有害废物管理办法》、《沈阳市外来物种防治管理暂行办法》、《沈阳市废弃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管理规定》等40多件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将城市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对保障全市城市的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有效防控各类危害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建立环境安全污染事故应急快速反应体系,是沈阳市应对各类化学危险品污染事故,快速消除污染危害的重要保障。为调动全市力量应对各类污染事故和应急事件,市政府成立了由市经贸委牵头,消防、公安、人防、环保、卫生等职能部门组成的重大应急事故紧急处置系统,统一指挥全市的事故救援处置。

  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也分别建立了专业救援队伍,配备了完备的专业设备,根据职责制定了现场救治、人群疏导、勘验侦检、环境监测等应急处置预案,形成了以公安110、环保12369为核心的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和监控系统。

  沈阳市先后制定了核污染与放射性安全、恐怖事件应急处置、日伪时期遗留化学武器处置、化学危险品污染事故等重大环境事件处置预案,逐步形成了组织完整、制度完善、反应快速、处置有力的防控体系。

  目前,沈阳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组建了近400人,车辆近100辆,各类快速检测设备近50余台(套)的应急侦检和监察队伍。

  一流的硬件设施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步到位、综合配套的原则,加强环境安全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在生活垃圾方面,2002年以来先后建成了老虎冲和大辛两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使全市日产生的3200吨垃圾全部得到安全填埋处置;启动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年处理4万吨的餐饮废物处置工程,全面启动了废铅酸蓄电池等五大固废处置利用工程;拥有并安全运行了的全国最大、最先进年处理能力两万吨的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2002年又配套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专业危险废物综合贮库,2003年建成了年处理能力8000吨的有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项目,使危险废物处理达到全国一流。现在,沈阳市已经形成了包括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理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在内的完整处置体系。

  监控中心总计投资1900万元,该系统由指挥中心控制系统、污染源实时在线监测、12369环境热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大气环境感观实时监测、放射性污染应急反应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仓库和环境综合资源管理等子系统组成,集计算机、网络、监测、自控、卫星定位等技术于一体,实现了对监测数据、感光质量、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采集,通过数据分析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并对污染事故和市民投诉进行快速指挥和反应。监控中心的建成意味着沈阳市实现了应对各类污染事故应指挥体系、监控体系实现了自动化,消除了环境信息分散性的弊端,实现了与能源、城建、气象、卫生和交通管理部门的数据综合。

  以“东北排头、全国一流”为目标建成的监测中心,拥有8个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实时监测城市各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中心按照国际通用规则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拥有大量的先进实验室分析设备和现场检测设备,能够迅速形成事故快速响应能力和现场侦检能力。应急监测系统的仪器装备包括现场侦检仪器设备、防护装备、数据处理设备、通讯设备和应急监测车。现场侦检仪器能对全市现有危险品发生的空气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事故在现场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对水污染事故能在现场定性或半定量检测,实验室定量检测。防护装备保证工作人员安全进入各种事故现场。数据处理设备要能满足现场对检测数据、资料等进行处理,运行计算机专家系统,编制侦检报告的需求。通讯设备和应急监测车能满足快速响应的需求。应急监测系统具备了快速响应的基础条件,可形成对全市现有76种主要危险品中所有气态危险品和易挥发性液态危险品(共44种),以及发生事故产生的气体污染在现场快速检定的能力,并能对76种危险品以外的31种危险品,包括沙林毒气(甲氟磷异丙脂)进行现场检定;76种危险品中的26种不易挥发的液态、固态危险品可能产生的水体检测。

  计算机技术在环境安全保障方面的深入运用,同样不断取得新突破。1997年,开发研制了“沈阳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污染事故计算机专家系统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可快速检索污染物类别、性能和风险源信息,并模拟现场情况,计算污染物的扩散情况,为实施现场救援提供参考数据。2003年又成功研发了“沈阳市核污染放射性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核与放射性源动态计算机辅助管理,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实现了监控系统的立体化。

  有效的管理机制

  2003年,沈阳市415家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产生328.49吨的工业固体废物总量全部得到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全市300多家各类医疗单位年产生的3000吨医疗废物得以集中焚烧处置,平均每天产生的3200吨生活垃圾得到安全卫生填埋。2003年,对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感光材料废物(HW16)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和申报登记;集中开展了毒鼠强安全处置专项活动,对收缴的第一批2.65吨毒鼠强进行焚烧处置;2004年初,针对市民反映强烈原沈阳石油化工二厂遗留多年的铬废渣污染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将全部废渣转移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置,一举割除了这个具有极大潜在威胁的“毒瘤”。有力保障了全市的环境安全。

  沈阳市针对放射源底数不清,管理力度相对薄弱的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了3次放射性污染源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防范了污染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在2002年,经省环保局授权沈阳市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取得放射性污染源全部管理权限,开始对全市行政区域内实施放射性污染统一监督管理,成功实施了历史上首次放射性污染排污申报登记,通过申报登记基本摸清了全市各类放射性污染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通过监测掌握了放射源的污染防治情况,加强了辐射环境宣传教育,加大了环境管理力度。目前,沈阳市现有拥有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装置、加速器和中子发生器的单位298家,密封源核素12种共444枚,开放源核素6种现有工作场所16处,放射性废物97公斤。对报废的放射源实施了统一安全处置,共对存在安全隐患的23家单位共计129枚废源分3批进行了安全送贮,消除了安全隐患。

  为将放射性管理纳入正常工作范畴,沈阳市在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和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基础上,建立了放射性污染源动态管理数据库,制定了《沈阳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并编制了《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和应急响应工作程序,建立并实施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单位月报制度,将放射性核安全的管理纳入了法制管理轨道,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环境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生产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农药和化肥滥施、过施现象严重,污水灌溉造成的地下水和农田土壤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造成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污染,土地功能退化,更严重、直接影响到市民“菜篮子”安全。因此,如何让市民吃上无害、健康的食品,如何保护好有限的农业用地资源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关心、焦心的核心问题。为此,沈阳市政府从农产品环境安全入手,以农产品监管为突破口,对全市1000余万亩农田进行全面监控,将被污染土地划分为污染监控区并采取措施进行生态恢复,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降低农村面源污染,恢复生态环境质量。

  东陵区原沈抚灌区10万亩土地得到全面恢复,浑蒲灌区污灌全面停止,其他污灌区污灌面积正在逐年大幅度减少。同时,对外来物种传播蔓延实施环境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测,实现了外来物种管理的规范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2300平方公里的康法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沙化和水土保持治理,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

  对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影响的是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它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途径,在短时间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来势凶猛,环境污染严重,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摇社会的稳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社会的危害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必须在实战中提高队伍快速预防和控制污染危害的能力。

  沈阳市污染事故快速反应队伍自成立以来,在环境安全事故监测、处置工作中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平均每年出动千余人次,对几十起污染事故进行安全处置;尤其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整个队伍动作迅速,底数清楚,迅速实现了对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处置系统的全方位监控,充分体现了其快速发应能力。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