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它伴开国上将征战沙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09:22 南方都市报

  它伴开国上将征战沙场

  周士第所用风镜等珍贵文物见证“黄埔”沧桑,部分文物明日在军校旧址展出

  前言

  一枚石质印章,伴随主人出生入死,烙印着黄埔将领抗日的斗志;一副眼镜,曾为解放军上将周士第抵挡过抗日的风沙。

  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着黄埔军校80载沧桑,传递着爱国报国的“黄埔精神”!

  从去年初开始,为筹备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展览,黄埔军校同学会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向全国广泛征集到了200多件珍贵的黄埔军校文物,其中部分文物明天将在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展出。今日本报特介绍部分以飨读者,明日请继续关注。

  第一期学生毕业照 徐向前就是一期生

  第一期学生于1924年5月入学,共470人。分为4个队,均为步兵科,邓演达为学生总队长。后来由湘军讲武学堂合并到军校的158人及四川送来的20余人编成的第6队学生也归入第一期,因此毕业生实际为645人。

  总的来说第一期学生有以下特点:1.就学生来源而言,除吉林、新疆、西藏等外,其余各省差不多都有人参加,最多的是湖南。2.学生年龄相差悬殊,最小的谭煜麟仅16岁,最大的丁虎已经39岁了。3.学生文化程度不平衡,从小学到大学都有。4.出身复杂,有军官、学生、工人、农民等,但家庭富有者很少。第一期学生于1924年11月底毕业,除部分留军校外,大多数分配到新成立的教导团,其余派往海军、空军、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任军事教官或从事政治工作。

  在第一期学生中,有入学试和毕业试都考第一名的蒋先云、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徐向前、在北伐中终以舍生取义实践了“誓以我血浇灌革命之花”誓言的曹渊,还有胡宗南、宋希濂、杜聿明等国民党方面的著名将领。

  周士第的风镜和兵书 戎马生涯手不释卷

  周士第,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是解放军的上将。这副风镜就是周士第在抗战时期用过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士第一直在晋西北地区从事抗日斗争,协助贺龙、关向应指挥120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周士第随贺龙率120师由晋西北挺进晋中,与八路军第三纵队和晋中军区部队一起,同日伪军作战,在八个多月的时间里,共作战100多次,歼敌45000余人,巩固了晋中抗日根据地。这副风镜是用塑料制成的,透明,中间向外凸起,既可将眼睛裹住形成一个相对隔离的地方,以防止风沙侵入眼睛,又不妨碍视物。西北风沙大,风镜就成了周士第外出及指挥打仗时的常用之物。

  《读史兵略》系清朝著名军事家胡林翼所著,为黄埔军校所推崇。翻开兵书,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周士第的手书批注,可见周老对军事理论的钻研之勤。

  这套书是周老的心爱之物。1949年北京解放入城时,周老的随身行李中就带有这套书。此后,该书一直保存在周老家的书房里。去年,周老的儿子周强将它捐献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郑洞国的石质印章 见证远征军辉煌

  这枚石质印章是1944—1945年间郑洞国在印度担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时所用的物件。印章为棱柱形,其中的一面刻有“三十三年双十于印度”等字样,印章的底面刻有“郑洞国”三个字。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抗战爆发后,先后参加了保定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枣宜战役等。1939年12月,他所指挥的荣誉第一师以大部伤亡的代价,两度攻克昆仑关,击毙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以下官兵4000余人,获得重大胜利。

  1944年夏,郑洞国出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先后协助总指挥美国人史迪威和索尔登指挥中国驻印军队,反攻侵占缅甸的日军。他以伤亡12,000人的代价,全歼驻缅日军23,000多人,消灭了缅北日军,打通中印公路,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据捐献者郑洞国孙子郑建邦介绍,这枚石质印章,郑洞国十分爱惜,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去世。对于郑洞国来说,这枚印章伴随他出生入死,是他艰苦抗日的见证物,也是中国远征军与盟军一起作战的见证物。

  潘学吟的毕业证 惟一不同版本

  这张毕业证书是目前发现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惟一不同版本的证书,一是,大小不同;二是,颁发时间不同。可能是东征归来再补发的。因为这些“不同”,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史料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

  潘学吟的毕业证书为杜林纸质,方形,黄色,四边为蓝色菊花纹。证书的四角分别印有“亲爱精诚”等字样,中间暗印白底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字样,上方印有孙中山头像,两旁则有青天白日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交叉相伴,右方盖有陆军军官学校印记、驻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代表二枚红色印章。

  潘学吟,广东新丰县沙田区羊石乡上湾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生。曾任军校政治部职员,1930年3月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于上海法租界。

  这张毕业证书是潘学吟在北伐前夕交给妻子带回新丰老家保存的。1984年,由其儿子捐献出来。

  “黄埔”老人

  十里挑一进“黄埔”衡阳之战获嘉奖

  2004年6月16日。一切如寻常般的平静,可89岁的曾会奇老人却无法如往日般静坐家中,因为这天母校80岁华诞。

  曾老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诗文选,书页上清晰地印着当年他从黄埔军校毕业时获得的毕业证书,“这张证书我珍藏了67年,最近才献给博物馆”,老人轻抚着扉页上的毕业证书,思绪又回到了当初抗日救国的青年时代。

  1934年,日本侵华日亟,抗日救亡呼声遍及全国。当时19岁的曾会奇为了抗日救国,决定报考黄埔军校。

  据曾会奇老人回忆,当时南京黄埔军校分广州、武汉、上海、北京等8个区招生,十一期学生总共录取1000人左右,可投考者却超过了10000人!“考试分两次,初试刷掉一大半,复试就淘汰掉几千人,最后能留下来真还不容易”!说到此,曾老禁不住自豪地笑了。

  1944年,陆军六十二军在衡阳外围战中,曾会奇已升为炮兵营长。曾会奇回忆说,当时我军当面之敌为素称善战的侵华主力之一的一一六师团,我军全部参战官兵却不到3万人。

  最艰苦的在于他所指挥的炮兵武器、弹药、器材十分笨重,山道崎岖,加上骡马不足,只得以人力代马力。“为了掩护陷入马鞍山的武器弹药器材安全转移,我命令连队的轻武器和高射枪都留下由我指挥,占领马鞍山出口制高点与军士大队一起,掩护军部及火炮撤退”。由于曾老当年指挥得当,炮营虽有伤亡,但火炮、弹药和器材却无一损失。

  曾老兴奋地告诉记者,“事后,被传令嘉奖,犒劳了我们营1万元”!

  1947年,曾会奇随军往华北平津地区驻防,任九十四军四十三师参谋主任、军副参谋长等职,后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地下第四军十一师参谋长等职。

  如今,身为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的曾老已近九十高龄,行动不太方便,但仍热心联系各地的校友,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目前广东省黄埔军校校友大概有1800多人,在广州的近400人,平均年龄已超过80岁。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许黎娜 严艳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杨勤(除署名外)

  图: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照。

  一期学生潘学吟的毕业证,属国家一级文物。

  黄埔军校一期生,解放军高级将领周士第在抗战中戴过的风镜。(均为资料图片)

  近九十高龄的曾会奇老人回忆起抗日救国的青年时代充满自豪。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