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8日06:0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秦大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对包括气象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推进气象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从而决定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对推进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气象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迫切需要气象事业加快发展,努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保证全国人民共享气象事业发展的成果。但目前,我国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如整体科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天气预警水平、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气候预测预估水平亟待提高,气象业务和服务滞后于气候系统科学的快速发展,气象科技和人才发展滞后于业务现代化建设,西部气象事业发展滞后于东部,基层台站建设、体制和机制建设、综合能力建设、资源共享等相对滞后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定战略、作决策、办事情。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现实需要。地球科学正面临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正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并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直接关系人类的长远安康和福祉,已经成为气象以及相关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成为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有重大影响,如大面积的持续干旱、天气气候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加剧、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等,将给我国带来难以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特别是由此带来的食物、水、能源和生态系统危机将加剧对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挑战。面对如此重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研究大气圈与水圈、冰冻圈、岩石圈(陆面)、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更好地把握地球气候系统的脉搏,为政府制定相关应对政策,以及参与气候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活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气象事业提高综合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大气没有国界,气象关系全球。现代气象科技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跨国界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突出。我国的气象工作只有融入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加强与世界各国气象界的合作与交流,千方百计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气候预测预估水平,进一步加强气象综合能力建设,实现从气象大国到气象强国的跨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动地位作出贡献。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气象事业。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坚持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科技的整体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坚持实施拓展领域战略,积极拓展气象业务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气象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实施人才战略,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适应事业快速发展要求的气象人才队伍,造就一批有国内国际影响和世界知名度的气象专家,造就一批气象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的科技领军人物。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气象事业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从发展的环境、发展的要求看,还是从发展的成就看,我国气象事业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要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抓住和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极为重要。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明确发展目标,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效益。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积极进取精神同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做到:第一,以人为本,面向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需求作为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扩大气象防灾减灾效益。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气象预报的科技内涵,加快精细化天气预报工作进程,抓好各类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改进,并切实提高其质量。进一步加强气候预测预估,尤其要做好气候、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和预估。坚持把做好决策服务放在气象服务工作的首位,不断改进服务形式,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决策服务。第二,科技主导,拓展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使气象科技发展的成果尽快在气象业务与服务中得到应用,从根本上提高气象业务与服务的拓展能力,在气候系统模式、大气化学和全球变化、大气气溶胶与气候变化、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沙尘暴预报、碳循环、科学数据共享等研发工作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科技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部门、行业、高校、社会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结合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第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部门气象工作和全社会气象工作的协调发展,统筹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统筹东、中、西部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统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人才、管理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抓好基层建设。加强部门间、行业间的合作,增强全社会气象科技、业务、服务能力,确保气象事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协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逐步提升气象事业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气象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气象事业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各项事业密切相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公益事业。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增强人类趋利避灾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能力。为此,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紧紧依靠气象科技,加强天气、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设备的效益,加强科研与业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天气预警水平和气候预测预估能力;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做好以气候资源、气候灾害评估、气候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气象事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升气象事业发展层次。经过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发展无止境,新的任务和要求已经摆在面前,气象事业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实现从部门气象向全社会气象的转变,实现气象业务和服务向气候系统领域的转变,实现气象科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气象业务与气象科研的有机结合。这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和气象业务,更需要现代化的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的管理;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提高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因此,我国气象事业必须走以科技为主导、紧密结合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之路。气象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要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积极参与国际气象合作,参与和实施国际重大气象科学计划,这是提高我国气象事业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气象事业要提升层次,无论从基础还是从潜力看,从国内还是从国外环境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局长) 《人民日报》 (2004年06月18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