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关爱措施”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8日19:21 人民网 |
因被盗抢等造成食宿临时困难者列入救助范围 为无力支付交通费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凭证 救助站内男女、老幼、健康人和残疾人分开居住 受助人员患病采取先记帐、后结算的办法就诊 人民网济南6月18日电(记者庄云锋)记者昨天获悉,为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省政府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基本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并从救助对象、救助程序和内容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关爱措施”。伙食额不高于当地低保标准 各地要科学确定救助标准,确保受助人员在受助期间的基本生活,伙食额定量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原则上不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救助站实施救助的对象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即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乡低保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不属于救助对象。对因偶遇被抢、失窃、务工不着、无亲友投靠而食宿等发生临时性困难的,可在弄清情况、履行必要手续的前提下给予救助。救助站要严格把握救助条件,发现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应立即终止救助。24小时内完成对受助者情况询问 前来求助人员在正式入站前,救助站要在24小时内完成身份核实、登记、建档等工作,并向求助者讲清救助的范围和内容。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填写《求助人员申请救助登记表》,询问求助需求并登记建档,及时安排救助;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 对因年幼、年老、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应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对精神病人、传染病人或危重病人,应先送指定医疗机构治疗,待病情得到控制、符合入站条件后,再入站接受救助。对男女老幼实行分开居住管理 救助站对受助人员主要提供以下救助: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站内突发疾病的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为无力支付交通费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船)凭证。 救助站要加强对受助人员的管理。建立救助对象备案制度,对求助人员和受助对象的有关情况和资料及时整理入档;建立受助人员学习制度,向受助人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受助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勤劳意识;建立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在救助管理过程中出现重大意外和责任事故的,各级各部门必须立即逐级上报,不得隐瞒;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建立受助人员财物管理制度、作息制度以及卫生防疫制度,做好站内卫生防疫工作。 救助站对受助人员采取分类管理方式。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实行开放式管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实行监护式管理,其中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70岁以上、自理困难的老年人由工作人员照料;受助人员应按照男女分开,成年与未成年人分开,青壮年与残疾人、老年人分开居住的方式管理,女性受助人员应由女性工作人员负责管理。 救助站对难以界定是否符合条件的救助人员,应先予以救助,确认符合条件后继续予以救助,对不符合条件的终止救助程序。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对于自愿终止救助的,要及时终止救助;对于受助期满且无正当理由拒绝离站的,要终止救助。受助人员在站内发生疾病时,救助站应及时予以医治,危重病人要护送到由同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医治。救助对象在指定医院医治,采取先记帐、后结算的办法,定期由当地财政部门负责结算。受助人员返回常住户口所在地、住所地或所在单位时没有交通费的,由救助站发给乘车(船)凭证,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单位验证后要安排乘坐相应的公共交通工具,运送受助人员到达目的地,所需费用由发送地救助站定期结算,报当地财政部门核销。无行为能力、不能自己返乡的受助人员,由救助站负责通知流出地民政部门接回。对于不能独立返家、无行为能力的痴呆傻等受助对象,由救助站送当地社会福利院供养,财政部门按福利院救济标准核拨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