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足“泛珠三角”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9日14:21 广州日报大洋网 |
2000年,佛山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在四川建立陶瓷生产基地,由此刮起一股“西进”浪潮。 如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论坛”令企业家很高兴:“‘泛珠三角’为企业带来了机会,只要将生产线扩散出去,产品的市场接触面就更大了。”那么,“泛珠三角”到底给珠三角企业带来了怎样的机会呢?珠三角企业应根据什么决定自己是否向内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曾春辉:2000年佛山陶瓷企业的外迁,其实就是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一个过程。“9+2”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成本优势就不太明显,内地的优势就越发显现。 本地企业应重新构思市场定位 童秋喜:我认为“9+2”对珠三角制造业的最大意义是提供了“转型”的契机。目前,市场进入了“微利时代”,大多数中国企业无法赚取行销、品牌的高利润,而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为主要盈利手段。珠三角企业除了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外,还可能将面对越南等东南亚及南亚国家更低制造成本的冲击。珠三角企业应以泛珠三角为腹地重新构思生产基地与市场定位。 阮振南:我非常肯定童先生提出的“转型”的观点。还是以佛山陶瓷为例吧。近几年来,陶瓷产业的门槛因为资金投入的逐渐降低而变低,竞争强度变得更大。目前行业目标是以做“精”来提高附加值,而不是做滥。但是,我的个人见解是,外迁不能以降低成本为目的,而应该寻找更好的发展途径。据我所知,当时外迁的企业中,并不是每一个都经营得很理想,听说有的甚至最后还是迁回佛山。一个企业外迁的成本至少要几亿元,而且走出去之后,将面对重新建立网络的问题。因此我认为珠三角制造企业要慎重处理外迁问题。 制造企业外迁是必然趋势 童秋喜:当然。首先珠三角的企业应该了解自己的定位,要知道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在泛珠三角区域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珠三角的优势是什么?我认为除了生产能力就是生活形态,也就是紧贴时尚流行趋势。珠三角制造企业中,部分低端产品的生产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释放到内地省市,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较低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延续价格优势;而留在珠三角的部分要不断投入到中高端产品的研发中去,尤其是融入文化和创意的元素,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低端和高端可考虑同时运作,因为低端是维持公司运转的基础,高端才是增加利润的手段。 曾春辉:我赞成这种观点。以我们公司为例吧,从整体策略来考虑,以后制定计划时一定会考虑到“9+2”带来的影响,将生产线转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外迁要慎重选择时机。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先我们一步,将生产线放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去,降低了生产成本,他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强过我们。 外迁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阮振南:外迁是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中心市区的环保问题、运输问题、工资成本问题不断提升的时候,企业一定要面对外迁。但是,是否外迁、外迁到哪里要视企业的发展步伐而定。 就像佛山陶瓷,行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就应该开始外迁寻找新机会了。但是,如果当地没有同类企业的集中地,没有“群体效应”,没有配套行业的配合,企业就面临很大的难题。专业机械坏了还是要从佛山空运零部件,目前的佛山陶瓷不可能脱离佛山。因此,我觉得佛山陶瓷外迁最好遵从“就近原则”,以佛山为中心,生产基地外迁到周边如清远、河源、三水等地方。 当然,当内地也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时候,到内地发展陶瓷行业也并非不可能。 童秋喜:我们的企业不应再观望,尤其已完成原始累积的企业应开始构思甚至着手进行。因为这种转型未必是一二年就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 学者观点 不同企业需区别对待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喻世友认为,珠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但不能简单理解为“生产基地的转移”,应该是形成“泛珠三角”产业链,令广东“世界工厂”的作用可以无限延伸。目前珠三角制造产业在发展上遇到一些瓶颈,需要利用周边的低成本优势、扩大市场、增加辐射面,扩大企业和产业规模,以提高世界竞争力。 但在实际实施上,还需要“区别对待”,不是所有制造企业都适合释放到内地省市,还需要从“需求”、“能力”上区分。如果一个企业,要扩大市场、扩大规模,它可能该到内陆省市去拓展,但是很可能它还未成熟,不具备能力;而有能力的成熟企业,可能因为产品的问题,不可能向内陆扩展市场,那么它也该选择不去。因此,企业该由本身状况决定能否转移、是否需要转移。 文/图 记者林琳 实习生钱玮珏(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