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物治污的另一面(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02:49 人民网-华东新闻

  邓建胜

  上海日前遴选出4种生物对污染水体进行“生物治污”,有媒体进一步报道说,上海居民可望直接饮用“生物净化水”。对此恐不能盲目乐观。从治污实践看,利用生物措施必须慎之又慎,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为了应对严峻的水体污染,上海有关方面日前遴选出4种生物对污染水体进行“生物治污”,甚至有媒体进一步报道说,上海居民可望直接饮用“生物净化水”。笔者对此并不乐观。

  在中外水污染治理史上,生物治污不是新鲜事,有引进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也有利用特种鱼类甚至是微生物治理水体的。生物治污的原理就是利用水体生物链,人为引进或者大力扶持水体的某一能吸附或化解水体污染物质的物种,一物降一物,减轻水体污染负荷。

  在华东地区,最早采取生物手段治污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凤眼莲)治理江南河网的水污染和推广茭草治理太湖污染。专家引用国外数据认为,水葫芦净化污水体系中约5平方米可处理1吨污水。在利用水生动物治污方面,规模较大的有:1999年、2000年分两次分别向巢湖投放2.5万公斤和5万公斤鲢鱼苗;2001年4月,江苏省太湖渔管会也向东太湖区域投放53万尾白鲢。理由同样充足:有水产专家证明,5公斤蓝藻可转化成0.5公斤鱼肉,也就是说在1亩水面中放养10来条白鲢即可改善水质。

  但是,上述生物治污手段近年来并没有受到环保界追捧。白鲢没有成为治污的重要手段,相反,太湖的综合治理方案中还把严格控制渔业养殖面积作为重要治理环节。最臭名昭著的是水葫芦,每年初夏到深秋,这种看上去美丽的水生植物让水利、环保和航运部门伤透脑筋,甚至成为一祸。

  原因很简单,就是有关方面在考虑这些生物措施“有利”一面的时候,完全没有预料到其“有害”的一面。如大量放养鲢鱼,短时间确实能吞噬蓝藻,但它们在消化这些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大量排放粪便,并破坏了原来的水体生态平衡。加上鱼类本身也是“血肉之躯”,每当天气炎热水位降低,或者岸上污水来量大的时候,鱼类大量死亡,尸体来不及打捞,就在水中腐烂,造成更严重的水体污染。

  人们对水葫芦“忍无可忍”的原因也在此。一方面,水葫芦是水质净化能手———不但能吸收污水中的普通污物,而且对有毒的汞、铅等重金属都应付自如,它对石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清除率可达95%以上。另一方面它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一株水葫芦一个夏季就能繁衍出6万株。正因为它繁殖速度太快,很快就把整个水面覆盖得严严实实,影响水运和景观。更重要的是,这些速生植物也迅速在水中死亡、腐烂,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

  事物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我们在试图利用一种生物的优势造福人类的时候,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的不良影响,顾此失彼的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

  《华东新闻》 (2004年06月21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