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巴州印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位于库尔勒市孔雀河畔的风帆广场一角。

  本报记者 王慧敏图文

  编者按:巴州,面积48万多平方公里,有“华夏第一州”之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之际,又适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50周年。日前,本报记者深入巴州农牧区采访,从现场撷取的第一手资料,相信能使读者对西部大地上发生的巨变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尼满和他的旅游公司

  尼满,44岁,和静县巴音乌鲁乡人。尽管不像一般的蒙古人那样高大魁梧,但那高高的颧骨和鹰隼般的目光,仍透出蒙古人的特质。

  他是土尔扈特蒙古的后裔。1771年,当他的祖先渥巴锡率领数十万土尔扈特部众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后,这支爱国爱家的蒙古人,便把巴音布鲁克草原作为永久的驻牧地。逐水草而居,马镫、勒勒车、蒙古包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年复一年的游牧、转场,尼满的畜群始终在“夏放、秋肥、冬掉膘”的怪圈中徘徊。1993年,和静县委、县政府组织一批牧民外出参观,尼满随队前往。外面的世界让这个从没有离开过草原的蒙古汉子大开眼界:原来除了放牧,还有其它的致富法。他拿出积蓄,拆掉祖先传下来的蒙古包,建起了12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和660平方米的牲畜棚圈。实现人畜定居,不到两年,尼满的牲畜头数翻了一番。

  尼满没有小富即安。看到巴音布鲁克草原流连忘返的游客,他又动了心思。1999年,他卖掉所有的牲畜,在天鹅湖附近支起了10顶帐篷,开起了达克斯台旅游接待公司。住宿、特色餐饮,尼满用诚信迎来了八方游客。这一年,他第一回不放牧净挣了3万多元。2001年,再次投资10万元买了发电机、卫星接受器、电视机等,把公司很好地“武装”了一番。同时,扩展经营项目,推出草原篝火、高山垂钓、骑马等旅游项目。以前用以解闷的马头琴却也派上了用场,游客酒足饭饱后,即兴为其奏上一曲。悠悠琴声回荡在草原上,也回荡在游客们心头。每年七、八月旅游旺季,他的旅游公司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多人。问起他眼下的收入,尼满狡黠地一笑———他不愿意露富。不过,乡上的干部告诉记者,一个夏天,村上在他的景点打工和出租马匹的牧民纯收入就可达1000多元。

  牙瓦通古斯通路了

  牙瓦通古斯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民丰县安迪尔乡的这个维吾尔族村子,距离民丰县城有130多公里。10年前,这个村子基本与世隔绝。没有通往外界的路,村民到距离最近的巴扎买东西,要骑上骆驼走三四天。村上绝大部分人没有见过汽车。据说,第一辆汽车开进村子时,大人孩子吓得四散而逃,有人躲进胡杨林半天不敢出来。

  偏僻归偏僻,大自然也赐予他们得天独厚的条件。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这里生产的甜瓜品质极佳。而号称沙漠人参的大芸,在村周围的沙漠里随处可见。由于与世隔绝,瓜果吃不完,村民只好用来喂牲畜。大芸也被村民们挖来当柴草烧。1989年塔里木油田会战开始。随着油田向沙漠里延伸,公路也在延伸。1995年10月,“沙漠公路”修到了牙瓦通古斯村口。“要致富,先修路。”这个定理在牙瓦通古斯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以前被村民视为“稀巴贱”的甜瓜,竟有了“安迪河”这样的大名,而“安迪河”牌甜瓜成为乌鲁木齐各大星级宾馆的抢手货。村民亚日·买买提过去一件袷袢穿了十几年,2003年仅甜瓜一项他就净赚12.4万元。村民肉孜以前从没离开过村庄一步,现在呢,他依托沙漠公路,搞起了长途运输……199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而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则高达7000元。

  依米提不再为赶巴扎苦恼

  “那时候,赶一趟巴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忆起往昔的时光,库尔勒市铁克其乡艾兰巴格村党支部书记依米提·买买提力表情凝重。他说,现在的艾兰巴格村已成为库尔勒市的一部分。而在他记事的时候,村子离城区还有三四公里路呐。那时的库尔勒只是个几万人口的小城,孔雀河两岸全是农田,村子到市区只有一条土路。由于南疆少雨,路上积着厚厚一层尘土,一脚下去,尘土能埋住腿肚子。住在城郊,少不了经常赶巴扎。每次赶巴扎,都得用绳子把靴子和腿扎在一起。否则一抬脚,靴子会没在土里拔不出来。尽管只有三四公里路,但每次都要走半天。早上才从地里采的蔬菜,等挑到巴扎早蔫巴了。村里户户产桑葚,可家家都没有从桑葚上得到好处。桑葚很娇气,从树上摘下来,必须马上消化,存放半天就会变质。乡亲们到市里卖桑葚,常常是走不到巴扎果子就变质了。

  说起现在,依米提·买买提力来了精神:“塔里木油田开发,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库尔勒城越长越大。全村以前有2700亩土地,现在除了500多亩果园,其它的已变成城区,村民大多农转了非。政府为每户村民分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为了照顾大家的生计,还给每户安排了20平方米的门面房。至于村口那条土路,早被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代替了。现在,大家再也不用为赶巴扎苦恼了。”

  杨文英种田用上了飞机

  杨素英饶有兴致地坐在地头看飞机为稻田喷洒农药。这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库尔勒垦区的中年妇女很健谈,她说:今年上级号召多种粮食,她积极响应,一下子种了60多亩水稻。“这么多地能种过来吗?”记者问。“咦,现在都是机械化种田,省劲得很。”她如数家珍地给记者唠起了机械化种田的种种好处。

  她说:“从平整土地开始,就采用机械化。农场从国外引进了激光平地仪,用这种仪器10亩见方的方格地,平均高低误差不到2厘米,既节水,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播种,前些年用播种机,这两年,开始改用更先进的飞机喷播。出苗率好得很:苗儿匀称称,齐刷刷。田间管理上,采用航空系列化作业:飞机喷药,飞机防虫,飞机施肥,飞机化控……人根本不用到地里去。以前浇地是累活儿,现在几乎所有的农田均采用了喷灌和滴灌。一拧龙头,那水喷得吱吱的,像下雨一样匀称。到收割的时候,场里配置清一水的的“顿河”收割机。你算算看,一年在地里能干多少活?别说60亩地,再多60亩咱也种得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6月21日 第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