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贵州“两高”人才备忘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09:34 贵州日报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两高”人才(高学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也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截至2002年,全省有高学历人才2242人,每万人口0.58人,其中事企业单位1627人;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7680人,每万人口4.6人,其中事企业单位17278人。

  “两高”人才现状与特点

  总量不断增长。1995—2002年,全省高学历人才由1185人增加为2242人,增长89.2%;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11796人增加为17680人,增长49.88%,年均增加840人。

  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能级结构不断优化(呈“宝塔状”)。1995—2002年,全省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能级比由1:7.1:28.8变化为1:6.2:21,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重下降了7.8个百分点。二是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705人,占4.08%;大学本科学历的15652人,占90.58%;中专及其以下的921人,占5.34%。

  流动“进大于出”。据对34个单位调查,2000—2002年共引进“两高”人才419人,年均引进140人;共流出305人,年均流出101人。总体上“进大于出”,总量稳中有升。

  供求矛盾突出。据对34个单位预测:2004—2005年共需“两高”人才5057人,年均需2528人;分别是34个单位现有同类人才总量的2.26倍、1.33倍、75.7%和39.6%;2006—2010年,共需“两高”人才8389人,是全省现有“两高”人才总量的42.1%。

  使用喜忧并存。相当部分德才兼备的“两高”人才被提拔重用。但“两高”人才的工作条件较差,收入较低,与外省区同类人才的差距较大。

  “两高”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总量少,领军人才缺乏。全省每万人口仅有高学历人才0.58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6人。“两院院士”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各领域的高级专家十分缺乏。

  与外省区差距大。江苏省有高学历人才3.4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3.1万人,分别是贵州的15.2倍和7.4倍;重庆市有高学历人才1.63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2万人,分别是贵州的7.3倍和1.25倍。

  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重点产业人才缺乏。研究成果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效益较低。

  分析影响“两高”人才建设的原因,主要因素是:

  ————培养难。培养高学历人才的教育资源不足,培训经费紧缺,“两高”人才进修和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少,知识老化现象较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成长。据46位省管专家、博士调查,41.3%反映工作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45.7%的人因缺路费不能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引进难。一是待遇低,对人才的吸引力差。贵州“两高”人才待遇与外省区差距大。2002年贵州事业单位人均工资8791元,排全国第29位,不到上海的1/2,比青海、甘肃分别少5513元和2255元。二是工作条件差,科研经费缺乏。相当部分课题经费不足1万元。

  ———载体不发育,机制不灵活,政策不配套。

  “两高”人才建设的对策措施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争取用10年时间,在全省培养30名左右的拔尖人才组成核心专家群体,500名左右的“两高”人才组成重点专家群体。

  加大教育培养和培训力度。以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急需、紧缺“两高”人才。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集聚优秀人才。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大力引进“两高”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实行引才引智并举,积极采用“柔性流动”方式引进“两高”人才。根据全省重点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的需要,采取“产业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团队引进”、“关键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两高”人才和智力;开辟引进“两高”人才的“绿色通道”。

  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多种分配制度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作用发挥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万群 王兵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南高考舞弊案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