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留学:社会科学国际交流的平台(学者论学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2日05: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6月23日,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讲话发表26周年。作为这一决策的受益者,我于1998年4月由教育部公派,赴德国留学。想起当时的“拜师”求学过程,我和埃森大学的导师盖博教授之间真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

  在收到我攻读博士学位的申请信后,盖博教授马上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大意是:原则上很愿意接收你读我的博士。但是,我的目标是我所有的博士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因此,如果你要攻读博士学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熟悉西方经济学;第二,通晓计量经济学;第三,德语水平达到能听懂教授上课和与同事交流的水平;当然,英语也必须基础扎实,最好用英语写博士论文……这封信一方面让我感受到德国教授的认真和严谨,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状况不甚了解。在给他的回信中,我以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情况为例,向他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坚持兼收并蓄,努力学习国内外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情况,并强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经济理论能够解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封信发出后,很快就收到了教授的电子邮件,他希望我尽快入学。

  我的“拜师”求学过程虽已成为往事,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这就是: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进行国际交流遇到的障碍确实要多得多。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与具体的国情、经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人文历史地理、思维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加之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不长,国外一些学者对中国很不熟悉,他们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许一开始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和偏见。这时我们不能打退堂鼓,而应知难而进,积极进行交流和对话。一方面,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兼收并蓄,广泛吸取国外新的研究方法,用世界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注意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更多的国外学者了解中国。这就要积极“请进来”、“走出去”,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实现良性循环。

  学成回国后,我一直在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其间,多次接待埃森大学等国外教育研究机构学者的访问,还曾率中国人民大学MPA考察团访问欧洲,其中许多接待单位都是埃森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帮助联系的。通过考察,学员们普遍感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前不久,在我校举行的“中国人文社科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和斯坦福大学教授米切尔·斯宾斯等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与中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切磋。罗伯特·蒙代尔教授还提议,中国人民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经济学领域共同建立一个国际化、世界级的博士点。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对外开放,既注意引进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又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相互派遣留学人员,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人民日报》 (2004年06月22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