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力加强高校诚信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08:54 光明日报

  王泽应

  在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困扰着世界,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也时有发生,如考试作弊、借贷不还、毕业推荐弄虚作假、欺骗家长和老师等。这些不诚信的现象虽属个别,但影响极坏。它不仅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妨碍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也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灵,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因此,在今天的校园,如何加强以诚实信用为重点的大学生道德建设,确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重大课题。

  诚信为一切道德之基石

  中国是一个诚信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诚实信用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品质。孟子认为,客观真实是自然的法则,努力使自己做到客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没有极端真诚而不能感动别人的事情,也没有虚伪欺诈而能感动别人的事情。《中庸》对诚做了全面而完整的论述,建立了一个以诚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君子诚之为贵”的命题,认为有诚方有德,无诚则无德。所谓“三达德”(知仁勇),所谓治理国家的九项基本原则(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所以行之者一也”,这个“一也”就是“诚”。因此一切道德行为莫不以诚为本,离开了诚,所谓道德就沦为空伪。北宋初年的周敦颐不仅把诚作为万物的本体,与天等同起来,认为万物从天那里获得“诚之源”,而且赋予作为天道的诚以道德意义,赋予作为人道的诚以宇宙本体的意义,为儒家伦理提供了一个本体论或形上学的基础。他从“乾元”是“诚之源”出发,导出“诚”是人所受于天的本然之性,进而推出“诚”是一切道德的本原。这样,背离了“诚”,不仅意味着违背了人性,而且意味着悖逆了天道。“诚”不仅是构成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而且也是孝悌忠顺等“百行之源”。“五常百行”假若离开了“诚”,就要走入邪路;只有坚持“诚”,才能使各种道德相应地发挥作用,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与天下太平。二程也指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可见,在我们的先哲看来,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信”与“诚”是相联的。许慎《说文解字》指出:“信,诚也,从人言。”信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诚心实意,就是言行一致,说话算数。孔子贵信,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吕氏春秋》有《贵信》篇,把信当作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可见,在历代贤哲看来,如果人人都能讲求诚信,则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使社会稳定而有秩序,而且还可以使人内心世界充实,拥有最健康的心态和精神生活,获得人生的幸福。从当今时代和社会需要来说,我们认为诚信也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质和规范,集聚了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精华,是一切道德所赖以维系的基石。无论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弘扬还是集体主义原则的信守与遵循,无论是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规范的落实还是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都需要以诚实信用为基础和前提,都应当以诚心诚意的道德精神作为内在的基质。舍弃了诚信的德性和规范,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弘扬就会流于形式,集体主义原则的信守就会演变为假公济私,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也很难落到实处。综观今日世界,许多企业或组织的挫败和个人的悲剧都是导因于诚信美德的缺乏。一个没有诚信美德的企业或组织是注定要垮台或自行倒闭的,一个没有诚信美德的人也不可能获得并拥有真正的成功。

  道德建设重在培养真诚的品德,遵奉信用的规范,只有真诚品德的挺立和形成才能够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只有信用规范的形成和推广才能真正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当代大学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就应当懂得人无诚信而不立,社会无诚信而人人自危,道德无诚信而势必流于空伪的道理,从心灵深处树立起万善诚为先、众德信为基的观念,并以讲求诚信为光荣、不讲诚信为可耻,自觉地按诚信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将诚信的品质和精神贯彻到对其他道德原则规范的信守中去,为纠正和改变社会的假冒虚伪风气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前,在大学中开展诚信教育,首先就是要使广大学生明了诚信与道德的关系,通过诚信教育,使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石,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

  诚信为自我实现之要方

  当今的大学生非常强调和肯定自我,但假若不以诚信来武装和充实自我,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和完善自我。

  诚是心灵、理性、情感、意志的内在合一,是自我身心的统一。一个不诚的人怎么会有身心统一的自我?只有讲求诚信并不断地修养诚信,才能够形成统一健全的自我,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达到自我完善。日本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年轻时有一次去欧洲参加音乐指挥家大赛。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位。小泽征尔拿到评委交给的乐谱后,稍微准备,便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于是,他便报告乐谱有问题。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不会有问题,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界的权威人士,小泽征尔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犹豫,甚至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评委席上的那些评委们立即站了起来,向小泽征尔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奖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存心设下的一个圈套,以测试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因为,在评委们看来,只有具备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这种素质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当时在三名选手中,只有小泽征尔以客观真实的判断而大胆地否定了权威的判断,所以获得了那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奖。

  诚信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庸》中说,至诚不但能知性尽性,使人们很好地实现自身的进德修业,而且还能赞天地之化育并与天地参,得出了“至诚如神”的断语。朱熹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在朱熹看来,只有自我修养的人在动机和意念上诚心诚意,“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才能真正使自身的修养有所进步和成就,也才能真正实现和完善自我。如果在动机和意念上不能做到诚心诚意,就有可能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那种“苟且以徇外而为人”的所谓修养,于自我的改造是毫无用处的。朱熹又说:“致知、诚意,是学者两个关。致知乃梦与觉之关,诚意乃恶与善之关。透得致知之关则觉,不然则梦;透得诚意之关则善,不然则恶。……过此一关,方是人,不是贼。”(《朱子语类》卷十五)朱熹虽然讲两个关,但他将诚意视为善与恶、人与贼的分水岭,显然在他心目中诚意比致知更为根本。这是因为,只有诚意修养才能真诚向善而成为人。

  在这一点上,中外先哲的认识是出奇地一致。《旧约全书·箴言》说,“正直人的纯正,必引导自己;奸诈人的乖僻,必毁灭自己。”洛克在论教育时也特别谈到不诚实是一种极坏的品质,“是许许多多恶德的根源”,一个人一旦沾染上了不诚实的习气就等于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它是一个最可耻的标记,使人掉到最可羞辱的下贱境地,和那些极可鄙的人类,极可怖的流氓列入一类。”凡是想使自己有所成功、关心自己前途和声名的人都是极为痛恨欺骗和谎言的,都是向往诚实信用的。康德也谈到,任何反对意见也不会推翻这一真理: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因此一个爱自己的人应首先学会诚实,毕竟诚实是实现自我的重要路径,舍弃了诚实就只会走向自我毁灭。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传统诚信观和西方诚信观中吸收营养,同时还要结合现实需要作创造性的转化,把诚信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标准,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观念,在待人接物中讲求诚信,信守承诺。尤其是在申请特困生补助、贷款和缴纳学费以及自荐择业等关键时候,要讲求诚信,实事求是,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责,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诚信美德的并能为建设诚信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大学生。而当前在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我们尤其要讲清诚信与自我完善的关系,要通过诚信教育,唤起广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

  诚信为校园伦理文化建设之核心

  毫不夸张地说,诚信教育是校园伦理文化建设之根,也是校园伦理文化的灵魂。因此,校园伦理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诚信教育和诚信教育规律的探寻。我以为,诚信教育的规律主要有诚信观念的树立重在教育,诚信美德的形成贵在明善,诚信规范的遵循旨在修道等。

  诚信观念的形成不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观念,诚信是需要教育并离不开教育的。《中庸》提出了“自明诚,谓之教”的观点,认为教育就是通过使人们明白事理进而达到道德上的真诚,最终实现“道问学”基础上的“尊德性”。对一般的普通人而言,要达到道德上的真诚必须从明晓真诚的意义与价值入手。“自明诚”的路径同“自诚明”的路径是不一样的,前者属于“教”的范畴,后者则属于“性”的范畴。所谓“自诚明”,是由诚而明善,是天赋的本性,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所谓“自明诚”,是由明而达到诚,这是对贤人和君子包括普通老百姓而言的,只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感化就有可能实现。大多数人的诚是由后天学问思辨而达到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极其重视常人的理性自觉,即通过选择善德而从之以及后天的道德学问,而达到理性自觉的实现。只有人们弄清何者为诚、怎样达诚之后,人们才能拥有真诚的美德或与诚为一。

  诚信美德的形成贵在明善,则是说人们在道德上的讲求诚信是对善而言的。诚是诚乎善,而不是诚乎恶;信也是信乎善,而不是信乎恶。因为只有明乎何者为善才能达到诚或与诚为一,故《中庸》十分强调择善固执对于达诚的意义。善即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最为一般的意义是指那些能够有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明善就是要明白善之意义和性质,懂得善是需要积累和修炼的,从而善善恶恶,为善去恶,扬善弃恶,进而达到诚信并形成诚信的美德。诚信规范的遵循旨在修道,则是说人们遵循诚信规范必须以修道为本。“修道之谓教”,人们按照道德原则的普遍要求进行修养即是教化。诚信作为人道的重要内容也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进行修养,不断地“思诚”、“明诚”和“诚之”,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追求诚,通过认识天道之诚去把握人道之诚,进而使自己与诚合一。这种修道的过程包含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继的步骤,并需要从局部小事上下功夫和由小而大、由微而显的积累,通过小事上择善巩固而达到诚。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培育诚信的美德应当从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端正入手,通过严肃考风、净化学风从而做到认真对待作业、报告和论文的写作,将诚信的美德溶入到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自己的视听言动、仪表风范都合乎诚信的要求并成为诚信的载体。由此可见,探讨大学校园伦理文化建设规律并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当前在大学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我们要通过诚信教育,进一步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大学生伦理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诚信社会新风尚作出努力。

  “诚信建设,人人有责”。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目前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把自己培养成为诚信的人。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和需要的恰恰是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是新时代的诚信之德!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