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刑事案件用测谎仪令人担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08:57 红网

  在6月22日《华商报》题为《测谎仪“揪”出命案真凶》的新闻中,报道了陕西省宝鸡市35岁的男子徐某因妻子与人有染且被威逼离婚,而涉嫌出资10万元人民币雇凶将“情敌”杀死的案件审理过程中,曾动用测谎仪器,当民警询问徐某是否知道妻子和死者的关系时,徐某“不知道妻子与朱某有染”的回答在测谎仪上显示这是谎言的比率高达93%。在此基础上,刑警立即对徐某进行审查,在一系列证据和思想动员工作之下,徐某于6月16日晚承认,朱某是他雇凶杀死的。

  尽管本案中对犯罪嫌疑人的“测谎”结果并没有直接做为证据使用,但在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使用测谎仪,其所产生的负面效果还是令人十分担忧。

  其实,测谎仪在司法领域里的应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颇有争议的,尽管目前通过测谎结论认定犯罪的准确率不低,但这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因为利用测谎仪测谎毕竟还是有误差的,而测谎技术说道底毕竟还是一种“模糊技术”。具体到每一个身上,就是0%和100%的关系。这对个人的权益来讲是很危险的。一些统计数字表明:测慌检查的准确率一般在90%左右。这个统计数据说明,如果对包括10名说谎者在内的1000人进行测试,那么,试验结果将正确地发现9名说谎者;但对990名说真话的被测试人来说,99名仍将被错误地认定为说谎者。即使是99%的准确率(实际上不可能达到),仍将有10名说真话的人被错误诊断为说谎人。这样的测谎结论放在犯罪嫌疑人时身上就至少会产生三种可能性:一是犯罪嫌疑人是真正的犯罪人;二是犯罪嫌疑人因其它原因了解案情但不是犯罪人;三是技术失误错认犯罪嫌疑人。

  测谎仪应用到司法领域有一定的危害性:一是当司法人员无从判断真伪时,为走捷径借助测谎仪一测,有罪无罪立断,办案效率是提高了,但由于测谎仪至少有百分之十的不可靠性,势必会增加冤假错案比例,不符合我国主张疑罪从无的慎刑政策。二是由于为刑讯逼借提供了借口,因为办案人员理由很简单,测谎仪是高科技产品,因此结论就是科学的,测谎仪都说你讲谎话,那么揍你,你一点都不冤。三是把测试结论作为证据看待不利于人权保障,测谎仪在某种程度对人施以精神上的强制,与生理上的强制一样都是对人性的一种限制,对人权的一种剥夺。

  在我国,由于测谎仪结论不准确而形成冤假错案的情况已经发生过。最典型的是1998年4月,云南省戒毒所民警杜培武的妻子王晓湘和另一民警王俊波同时被杀,负责侦破这起杀人案的民警推测两人是杜培武杀的。由于直接证据不足,杜培武被进行测谎,办案人员对杜培武不厌其烦地测了一整天,最后的综合结论是杜培武在说谎,于是杜培武被认做杀害“二王”的重大疑犯,杜培武不愿认罪,于是刑讯逼供开始了。“生不如死”的折磨使杜培武“承认”了办案人员所需要的一切,而后杜培武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直到2000年6月,公安机关在破获另一起案件时,无意中抓到的该案真凶,才意外地洗清了杜培武的冤情。至此,他已整整被关押了26个月。在这个震惊全国的刑讯逼供案中,无辜者成了杀人犯,测谎结论对造成该案的错误,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法律的价值取向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保障人权,然后是惩罚犯罪。在这个前提下,对于测谎仪的负面影响应该警觉,因为即使其准确率高达99%,对于那不准确的不到1%的人来说,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对嫌疑人的审讯工作中不宜使用测谎仪。(稿源:红网)(作者:李坚)(编辑:徐志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