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印度寻找郑和遗迹(上)市面上很难见到中国文物(附图片5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10:47 环球时报
  本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张讴

  编者按:本报曾在一年前刊登过《寻找郑和船队的后裔》一文,探寻了郑和在非洲留下的印迹。599年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前三次下西洋的终点就是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卡利卡特)。从第四次开始,印度西海岸的小葛兰(奎隆)、柯枝(科钦)和古里则是郑和船队西进的大本营。那么,在印度有没有郑和留下的遗迹呢?本版将连续两期刊载记者从印度发回的报道。

  郑和在远洋航海中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有三宝公庙,泰国有三宝塔,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珍藏着郑和布施碑。然而,郑和船队在南印度的活动历史却不见踪影,民间也没有流传“郑和”或“三宝”的故事。

  惟有科钦海岸孤零零的“中国鱼网”牵扯着谜一样的历史。这些“中国鱼网”如同旗幡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不懈地寻觅着郑和船队在印度西海岸留下的痕迹。经过4年多的艰难采访调查,我终于有了出乎意料的收获。

  寻找中国瓷器不容易

  我在2000年来到印度工作后,就开始走访一些印度考古专家,希望能找到郑和留下的遗迹。许多专家告诉我,印度曾是欧洲人研究和收集中国文物的桥头堡。英国人走后,印度考古部门失去了鉴定中国文物的专家,印度文物部门只关注本国文化遗址的发掘和保护,中国文物则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就为西方收藏家在印度收购中国文物提供了方便。到了上世纪80年代,除了印度邦立和私立博物馆收藏了一小部分青花瓷器之外,市面上的中国文物几乎被西方人收购一空,故市场上难以见到中国古瓷。一位印度考古学家不无惋惜地对我说:“你来晚了!”

  虽然来晚了,但是不研究就更没有机会。我面临的困难是,印度人缺少记录历史的传统,我很难找到郑和在印度活动的文献资料。更可惜的是,古老的印度并不把古物当回事。除了印度教神像外,印度人对古旧东西并不感兴趣。我多次跑到工艺品商店打听卖古玩的地方,大部分人都面面相觑。一位看上去很有学问的长者知道我要找旧东西后,便热情地领着我向前走,七转八拐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收破烂的大杂院。望着堆积如山的破自行车、废弃的轮胎,我知道对方理解错了。我反复说,我找的是中国的旧东西,比如瓷器之类。他马上把里面的人都招呼过来,用当地语言给他们讲了一通。人们立刻开始忙碌起来。正在我感到茫然时,一个小伙子搬来一台砸烂的破电扇,说这是中国的旧东西。我仔细一看,确实是中国广东一个乡镇企业的产

  品,产品制造时间为1999年。这真让我哭笑不得。

  郑和留给印度的礼品中,只有铜铁器皿和瓷器可以保留下来

  几次碰壁后,我开始从博物馆着手寻找郑和的线索。作为明朝使者,郑和向南印度国王和酋长颁赐过瓷器、铜铁器、金银器和锦绮纱罗等礼品,并与当地人通商贸易。丝绸在潮湿高热天气中难以保存几百年,金银器的踪迹估计也难以寻获,因为印度人特别喜欢金银首饰,他们总爱把旧金银饰品打制成新款首饰。只有铜铁器皿和瓷器可以保留下来。

  新德里、孟买、海得拉巴的博物馆都收藏有大量的中国文物。印度南方一些博物馆更开辟有中国文物展厅,其中一些明代文物极有可能是郑和下西洋时携带的礼物。有一尊佛像的铸造时间标为1400年左右,这正是郑和下西洋的年代。这尊佛像高15厘米,底座上有“大佛香”三个字。佛陀表情恬静,袈裟衣线流畅。整个造像简练生动,已经完全具有汉传佛教造型的特征。

  我还见到了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铜香炉和铜碗。铜香炉上刻有精美的农夫耕作图。铜碗则显得古朴简洁,上面刻有一位印度人的名字,估计此人曾拥有这只铜碗。至于它们是否由郑和船队带来,则无从考证。中国对存世宣德炉的真伪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这只宣德炉应该是明代宣德年的制品。郑和船队来到印度西海岸时,佛教早已从印度消失了两百多年。在没有佛教徒的印度,佛器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两件东西不可能是从中国贩运到印度的商品。当时南印度盛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教徒在神庙里主要是用花朵、水和牛奶礼拜大神。他们在家里焚香供神时,也很少使用这种形状的香炉。古玩没有市场,后仿的可能性就很小。回民出身的郑和对佛教却礼敬有加。他对佛教国家佛寺布施的香礼中,很大一部分是香炉,如郑和在永乐七年布施锡兰山(今斯里兰卡)佛寺时,就有“古铜香炉五个,戗金座金红香炉五个”。从这方面考察,大明宣德炉出现在印度并不奇怪。

  最让我惊讶的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象牙雕刻。这根象牙长28厘米,上部宽5.3厘米,下部宽7.3厘米,从人物造型上看,这件镂空牙雕讲的是三国时代关羽和张飞征战疆场的故事。上面的山石、松树、飞云、人物和马匹安排得疏密有致。雕件上有12个人物、9匹马。人和马加在一起只有两三厘米高,却雕刻得极为生动,人物胡须和马匹鬃毛根根可辨,人物造型和神态呼之欲出。这极有可能出自中国皇家的工匠之手。能够把宫廷牙雕赠送番国的只有官方使臣。印度人崇拜大象,而且印度自古就有用象牙雕刻吉祥物的传统。在郑和赐给当地王公的礼物中,象牙雕件最为珍贵,其受欢迎程度超过了青花瓷器。
我收集到了一件带铁箍的青花瓷罐

  印度西海岸能够保存下这些艺术品值得庆幸。印度历史

  上很少暴力征伐,平缓渐进的历史保证了历史文物的完整性,也使得中国瓷器和铜铁器皿流传了下来。我还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几件明朝成化年和万历年的瓷器。这意味着自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并没有完全关闭航海贸易的大门。青花瓷器作为一项有利可图的商品,不可能被完全禁止外销。一些走私船仍然出没在大海上。明代中期,在葡萄牙人入侵马六甲海峡后,中国瓷器作为一项重要贸易开始直接输出印度和欧洲。

  经过多年寻找,我收集到了一件十分独特的“大明万历”款青花龙纹罐。这件龙纹罐的奇特之处在于它被铁匠改造成了船用容器。青花瓷器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但不适合在颠簸的船上使用。为了能在船上使用这种奢侈品,铁匠用铁箍套住瓷罐底部和上部,两道铁箍中间用几道铁皮焊接铆住,并为瓷罐加上了铁盖,铁盖与铁箍由铁搭扣联结,盖子上面有一个活动铁钩子,可以挂在船内高处。当船体遇到风浪摇晃时,瓷罐也随着摇晃,而不会让里面的液体流出来。为了铁盖的密封性和铁箍的牢固,铁匠把青花瓷口的凸出部分掰掉了。这就使这件青花龙纹罐成了残品,却与铁箍部分紧密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至于铁箍是在中国加上去的呢,还是印度铁匠对青花瓷器的改造,尚有待于专家考证。

  郑和在古里留下的石碑,早已不见踪影

  早在明朝初年,明王朝就与印度半岛的沿海国家建立了联系。1403年,明成祖朱棣派尹庆出使柯枝国和古里国,宣诏赏赐。两国也遣特使随尹庆回访,并把当地产的胡椒和珍珠作为回赠礼物。

  古里国当时有“西洋诸番之会”的美称。著名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当年来这里旅游时看到:“中国人、爪哇人、锡兰人、马尔代夫人、也门人,以及法尔斯人都汇集到古里……各地掮客也蜂拥而至。其港口乃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当时帆樯林立,商旅往来,用红木和柚木建造的中国宝船如同海上宫殿,更是“体势巍然,巨无与比”。

  印度半岛沿海当时有很多国家。郑和船队曾在其中6个国家的港口停靠。除了小葛兰、柯枝和古里三大港口之外,还有甘巴里(科摩林角)、阿拨巴丹(阿勒皮),以及加异勒(土提科林)等港口。据《明史》记载,“甘巴里,亦西洋小国。永乐六年(1408年),郑和使其地,赐其王锦绮纱罗……其邻境有阿拨把丹、小葛兰二国,亦以六年(永乐六年)命郑和赍敕诏谕,赐亦同。”这种交往自然加强了中国与沿海各国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一群黄种人来到印度西南海岸后,处于优势的中国文化也就为当地民众所仿效。中国船员使用的炒菜锅引起了当地人的兴趣,铁匠们开始仿制中国的炒菜锅。后来他们干脆就把这种铁锅称为“中国锅”。有了铁锅以后,中国炒面也开始在印度流行起来。直到现在,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偏僻乡村,都能看到“中国炒面”的招牌。中国风水一直对印度南方有着广泛的影响,风水术也是由郑和船队在当地传播开来的。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率船队来到古里后,向古里国王宣读了明成祖朱棣所颁的敕书,赐给诰命银印,并对王公大臣赠送了丰厚礼物。为了纪念这一重要访问,郑和在古里竖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我在古里访问了旅游专家和历史学者,希望能找到那块石碑,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这块石碑的下落。或许有一天,它也能像斯里兰卡的郑和布施碑一样,能够在修路或基建中浮现出来。图片:

  1、带铁箍的大明宣德青花瓷罐
2、大明宣德炉

3、大明宣德炉底款

4、科钦依然有挂着中国招牌的商店。(张讴/摄)

《环球时报》〔20040621 第14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大学生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2004世界难民日:回家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广东浙江卫视携手财富
京华时报摄影专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