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考“抄袭作文”现象何以频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4日00:44 人民网

  网友:江淮

  据报道,重庆市今年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经读者举报,原来系抄袭《微型小说选刊》2004年第九期41页上的文章。该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处负责人在对比看完两篇文章后表示,这篇文章系抄袭之作,考生行为是抄袭行为。如果此结论最终得到高考作文评卷组认同,这篇满分作文将被重新判为四等作文,只能得0—10分。

  类似“满分作文”变成了“抄袭作文”的现象,在这几年高考结束后,屡遭曝光。显然,这样的“抄袭作文”,在阅卷过程中,却逃过阅卷老师的法眼,变成了“满分作文”。而只是由于媒体的刊登,才被“群众雪亮的眼睛”识别出其抄袭本质,这应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强烈的信号,还有多少此类的“满分作文”、“高分作文”溜过阅卷老师的眼睛,将那些“抄袭”高手们送进了象牙塔了呢?

  其实,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考题上,都明确规定“不得抄袭”。然而,为什么会出现大量考生在高考中“抄袭作文”,把高考作文变成一些“克隆作文”呢?

  笔者以前是一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语文教师。笔者以为,高考作文抄袭现象的出现,我们的板子不可单单对着学生打。其源头祸水与我们沿袭已久的高中作文的教学制度以及现行高考作文命题、阅卷模式不无关系。

  事实上,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在“教学评估”上,陷入“惟分数论”的怪圈。受此影响,当前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的目标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一些教师把“拿来主义”变成其主要的教学行为。为了探索出一条对付“应试作文”的“捷径”,于是,作文教学已经远离“创新”,“范文至上”成了一些教师作文教学的“法宝”,于是,“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让学生的写作,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固定的模式,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来硬性背诵各种文体的范文。面对作文考试,作文押题、猜题现象盛行不止。

  可怕的是,正是受这种教学的影响,在平时考试甚至是高考中,作文“克隆”之计已经屡屡奏效。一方面,教师受自己本身阅读面的限制,很难发现学生作文系抄袭之作。而一些教师即使发现学生平时作文系抄袭之作,也缺乏相应的教育和惩罚手段。这样的作文教学,实际上已经扭曲了学生对学习范文的认识。至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都被统统扔到爪哇国去了。

  面对这种学生的作文抄袭行为,我们只是痛斥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这种抄袭行为,只是一种表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我们教育的牺牲品。因为,思想的抄袭才是最可怕的抄袭。而让学生产生思想抄袭的土壤,正是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功利的教学手段。所以,高考作文抄袭现象的背后,就是我们学生想象力的滞顿和创造力的泯灭,这一切,就是功利教育的恶果。

  另外,之所以产生大量的抄袭作文,还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有关。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向扩展型题目转变。虽然,这种扩展型题目,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能起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作用。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由于命题本身的宽泛性,学生准备范文有时的确可以找到一定的用武之地,特别是围绕这种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一些教师和学生都“探索”出一条“克隆”之路,可以称之为“旧瓶装新酒”。

  比如,现在一些教师和学生,在考前准备了一些“克隆作文”的“基因”,他们选择的文章,往往不是什么名家大作,而是陈年老稿;考生写作的时候,对别人的文章也不是照搬不误,而是将一些外在表象,如地点、时间、人物等因素作出灵活的处理。结果,就使文章的创意、结构都是“克隆”别人的。其实,这样的“克隆作文”之法,就算有再好的文笔,创设出再美的意境,其装进去的“酒”也不会是“好”的,只能算是“假冒伪劣”产品。然而,这一“怪招”,在考场上却管用,因为考题的弹性大呀,既便于考生发挥,而又无严格的条件限制嘛。而且,我们的阅卷教师们的眼睛,也真的不够“雪亮”呀。

  这两年频频出现的高考“满分作文”变成了“抄袭作文”的事件,发人深醒。笔者以为,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同时,高考作文阅卷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开化,更值得有关部门重视。如果这种“抄袭作文”现象得不到有效遏止,必将会产生大量错判、误判的高考作文,而让那些“抄袭”者得利,这显然不利于高考本身的公平与公正。而且,这种抄袭行为,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他人著作权的侵犯,这也说明我们的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人格的滑坡,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再也不能继续对此无知和漠视了,否则,必将会给我们的教育、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卷入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2004世界难民日:回家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京华时报摄影专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