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淮河:十年治污看得失(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4日05: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刘毅

  最近国家环保总局派出3个督察组,赴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沿淮四省进行暗查。调查结果显示,淮河工业污染出现一定反弹,一些支流污染相当严重。

  淮河污染反弹让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条关系到1.3亿群众生活的河流。淮河治污为何一再反弹?如何看待十年治淮的功绩?结合这次调查,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

  ———编者

  记者:这次国家环保总局督察组赴淮河流域暗查的结果怎样?

  答:根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5月28日—6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派出3个督察组,对沿淮四省21个地市、91个区县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河流断面进行了暗查。执法人员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行程10000多公里,检查了涉及化工、酿造、医药、造纸等行业16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3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65条河流(湖、排污沟)、155个河流断面。检查共发现环境违法企业56家,不正常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12家,污染严重的河流38条。我们比较客观和全面地掌握了淮河污染现状和污染源的底数,为下一步淮河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记者:目前淮河治污中究竟有些什么问题或者困难?

  答:首先,淮河水污染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一是总体上水质仍然较差,特别是主要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淮河流域还有近一半的断面水质尚未达到“十五”控制目标,部分重点支流跨界断面水质污染严重,有的甚至持续恶化,部分河段氨氮严重超标。根据这次暗查结果,涡河、颍河、濉河、池河、北淝河、沱河等主要支流污染严重,有的成为名符其实的排污河。二是排污总量仍然居高不下,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当前淮河流域水污染负荷仍然超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一些主要支流和地市排放量仍在增加。超过控制目标较多河流主要有:河南省的洪河、惠济河、涡河、颍河,安徽省的濉河、新汴河,山东省的武河,江苏省的奎河、京杭大运河、沿河等10条河流。

  淮河治污存在以下六方面的问题: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资金投入不足,治污工程建设滞后;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企业超标反弹严重;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综合整治不落实,非工业污染日益突出;法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记者:淮河的污染治理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何现在会出现污染严重反弹现象?

  答:从1996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里整个流域的经济GDP增长了134%,这期间,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从1996年到2003年降低了将近50%,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近年来淮河流域污染反弹,主要是部分企业非法排污,造成了淮河一些支流污染。另外,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是国家在经济欠发达、人口密集、污染严重的地区首先起步的,流域的综合治理,力度之大,社会参与之广,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所取得的成效还是相当脆弱的。治淮以来,这个流域的经济成倍地增长。但是这个流域的工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缓慢,仍然是以重污染行业居多。淮河流域,造纸、化工、饮料、纺织、食品这五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大概是26.6%,但这5个行业产生的COD和氨氮占到工业排放的78.4%和94.2%。流域内生活排放的COD和氨氮都占到3/4左右。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滞后,和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正常运行,也是淮河水质改善不明显和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淮河流域的水资源被几千个闸坝分割控制,水量积流调控能力极弱,要么不放水,要放水全是污水,所以生态环境用水缺乏,水体的自净能力基本丧失,这也是淮河流域水质变化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淮河治污十年又回到原点,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十年治淮?

  答: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是中国政府开展的第一项大规模治污工程。10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治淮工作,先后召开了7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会议和执法检查现场会,沿淮四省政府也把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制定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水污染防治目标管理、督查、通报、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跨界污染纠纷协商和上下游污染联防等多项制度。

  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逐年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治污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可用下面用四组数据来说明这些结果:

  第一组数据:淮河“十五”计划确定的488个工程项目,目前共有131项完成,占27%;169项在建,占35%;十年淮河流域累计治污资金约193亿元。治淮初期,沿淮四省没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57座。

  第二组数据: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排污总量逐年削减。1994年,流域内GDP为5569亿元,2003年达13066亿元,增长135%。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却在逐年下降。2003年,淮河流域COD入河量71.2万吨,比2001年81.2万吨削减了12.3%,与1994年150万吨相比削减了53%。全流域58条主要河流中,近一半的河流COD和氨氮入河量基本达到“十五”控制目标。

  第三组数据: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排污强度降低。十年来,淮河流域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流域工业废水及COD排放量有了明显下降,工业污染负荷降低为36%,结构性污染程度有所降低。如山东省造纸企业从1995年的729家减少到目前的246家,江苏省每万元GDP的工业COD排放量从1994年的5.6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2.3公斤。

  第四组数据:淮河干流水质得到改善,部分支流水质有所好转。十年来,淮河干流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4年的6.78mg/L降至2003年的4.91mg/L,从1998年开始基本满足Ⅲ类水质要求。

  《人民日报》 (2004年06月24日 第十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卷入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2004世界难民日:回家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京华时报摄影专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