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访谈吴一舟:“我把一生献给青春文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4日08:50 人民网

  夏天

  问:吴先生,您好。您的新作《被爱打扰的日子》在6月10上市后受到了大中学生读者的追捧。能不能更为详细地谈一谈这部作品的主题?

  答:这是一部以中学生爱情为主题的情感小说,我把它定位为“青涩情感小说”。通过这样的作品,我想表达我对青春期情感的一种看法。

  问:我明白了,其实它就是关于中学生早恋问题的,这是个全社会的热门话题,青少年们和家长们都还欲说还休。但我注意到了,你没用“早恋”一词,你是不是对此有不同看法?

  答:说得太对了,我是有不同看法,强烈的不同看法。我认为,“恋”无所谓迟早,恋爱是每个人的权利,是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所谓“早恋”,是那些“过来人”们强加给青少年们的价值判断,带有强烈的贬意色彩,这是不公平的。我以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初初接触爱情,的确难以把握,弄得不好,还会给他们带来苦涩,所以,我喜欢用“青涩”这个词,就像嘴里含着一枚青橄榄,那味道并不甘甜,但你会越嚼越有嚼头,回味无穷,甘甜也由此而来。这便是虽不一定甜蜜,但每个人依然执著于爱情的原因。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长的收获,是一辈子的财富。所以,“初恋”这个词还是比较恰当的,我认为它不一定指第一次恋爱,凡是一个人最初阶段那种纯洁的、没有世故的爱都可以叫“初恋”。

  问:《被爱打扰的日子》里表现的就是这种“青涩”的“初恋”吗?答:对。所以书中也许并没有很多甜蜜的文字,但你会体会到很多让你牵肠挂肚的东西,还有很多纯得让你感动的东西。这是一种美,成年人同样会感动的美,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是在努力追求这种东西。

  问:对此我有同感。我感觉,包括整本书的包装都在追求一种美的意境,是这样吗?

  答:是这样的。在这一点上,我与出版社早已达成共识,我们就是要从内到外追求一种统一的美,一种纯真唯美的境界。我以为,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变幻,如何功利,美永远都是需要的,真正能感动人们心底世界的还是美和真的东西。所以,这本书从内涵到形式,处处都体现了纯真美,虽然是一本青春文学作品,其实成年人读了,也一定会喜欢,会感动的,出版社和我都有这份自信。

  问:刚才你谈到了初恋,这部作品的初恋素材来源于哪里?书中有没有你自己的影子?

  答:文艺界一直有个说法,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书中当然会有我自己的影子,事实上,我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我自己的影子,只不过影子的虚实程度不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没有自己的影子,那就谈不上源于生活了,顶多是隔靴搔痒。当然,创作素材除了来源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更多的是对社会及身边少男少女们的旁观,从旁观中得到的感受,当然,这种旁观的前提是走近他们,甚至走进他们的生活。

  问:现在回想起你的初恋,个中滋味如何?希望你能说真话哦。

  答:哈哈!我当然愿意说真话,因为这是一种美妙的滋味,特别是现在再去回味。

  我初恋的那个年代社会没有现在开放,也没那么宽容,再加上我的个性并不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所以,我的初恋其实是暗恋,尽管如此,它一样让我怦然心动。因此,表面上我没有“早恋”,其实还是“早恋”的,我相信,按现在“过来人”们的标准衡量,几乎所有的人都“早恋”的,包括他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这个社会还不够开放,还不够宽容。

  当然,我是有实实在在的“初恋”的,就是那种纯得不掺一丁点儿杂质的恋。“初恋”留给我最持久、最强烈的印象就是没完没了的牵挂和期待。不瞒你说,我与我的“初恋”情人至今还有联系,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走到一起,一年中也只偶尔联系一两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至今仍是知心朋友,那种友谊完全超越了男女性爱的范畴。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我想就因为当初的爱太纯了,我为我有这样的“初恋”而得意。

  问:问一个关于你作品中的问题。在师生恋中,一般而言是女学生爱上男老师,而你的作品中却是一个男生爱上了女老师,有什么特殊考虑吗?

  答:应该说是有考虑的,但并不是刻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刚刚觉醒的少男少女都有所谓的恋父或恋母情结,也就是容易爱上比自己大得多的成熟异性。因为社会角色的原因,往往女生爱男师比较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这种情况就比较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男生爱女师就不容易发生,更多的情形是,这种爱的方式被压抑了。我的考虑,就是要让这种压抑有一个喘气的地方,要让人知道,男生爱女师也是人类的天性,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也是很美的。

  另一方面,就牵涉到刚才谈到的自己影子的问题了。说实话,我自己在中学时代就曾暗恋过一位女老师,尽管并没有发展为师生恋,但那种感受是有的。我这样安排,就能使我写得更得心应手,更有血有肉。我想,我这样的安排特别会博得男生读者们的理解和认同。

  问:你以为中学生恋爱的实质是什么?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危害吗?

  答:我认为中学生恋爱,也就是所谓的“早恋”与成年人的恋爱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们的实质都是人类性爱的一种自然体现,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中学生们还没有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也没经历风吹雨打,他们的爱更纯洁、更脆弱、更原始,也更冲动,他们的爱更美,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容易伤害到他们自己。

  说到危害,我想是这个功利的社会把它大大地放大了。功利的社会造就了功利的父母和功利的老师,他们的功利眼光视中学生的爱情如洪水猛兽,因为他们认定这种爱会严重影响功利目标的实现。在我看来,危害多半是人为造成的,也就是家长和老师们的“禁止”造就了这种危害。如果社会更宽容一点,多一些正面引导,这种爱不但没有危害,反而是有益的。我在作品中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

  问:青春文学是一个新出现的概念,能谈谈你心中理想的青春文学吗?

  “青春文学”这个词的确是新出现的,但并不是过去没有类似的文学作品,只是过去的文学家们过分地强调文学的思想性和文化性,而忽视了青少年朋友的实际需求,所以,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难成气候。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的多元化和市场的需求导向使“青春文学”突显出它的价值和魅力来,才使其得以登上大雅之堂。

  我心中的青春文学,它的读者定位应该从小学高年级到大学生阶段,当然,这里面还可以细分,它的主体读者应该是中学生。青春文学的一个更主要特征应该是它的表达方式。我认为,它必须是以展示美的方式来表达的。现在社会上所谓有思想性的作品都喜欢以揭露丑恶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揭露丑恶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但我以为这种方式不利于青春期的读者正确地解读作品,对他们而言也显得过于残酷了。我想,青春文学的任务就是要为读者塑造一个美丽的世界,让他们心中的美丽去抵御将要遭遇的丑恶。

  问:你曾声称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青春文学。在《我为画狂》之前,有没有想过自己会为中学生写作而一发不可收?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一直这样写下去?

  答:在《我为画狂》之前,的确没想过会为中学生写作而一发不可收。在此,不妨向你透露一点机密。我写《我为画狂》的机缘,来自于《我为歌狂》给予我的激动,当我一口气读完这部小说时,尽管从文学的角度我觉得它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的的确确是被它所激动了,激动得像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我决定也要写一部这样的书,我要延续并创造这种激动,我做到了。有人说《我为画狂》是《我为歌狂》的跟风之作,我一点也不为此羞愧,反而感到自豪,因为这种美好的激情是最可宝贵的。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说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青春文学,因为青春文学给予我的比我给予她的更多,她使我的灵魂得以净化,她使我激情四射,她延续了我的青春,这就是促使我一直写下去的原因。我现在还是要说,我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青春文学,只要她不嫌弃我。

  问:现在解嬿嬿、曾炜等因为《我为歌狂》的成功而成为拥有极大人气的青春文学畅销作家,你认为与她们的写作相比,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你们的差别在哪里?

  答:我觉得我与她们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如果说要有差别的话,主要是年龄与性别的不同,造就了在阅历、思维和观念上的一些不同,在写作上,她们也许会更感性、更飞扬一些,而我会更理性、更成熟一些。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总之,她们有她们的优势,我有我的优势,彼此取长补短会更好一些。

  问:从年龄上说,你已经年届不惑,你如何来把握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的生活和心理,你在写作中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吗?

  答:哈哈!这是我引以为豪的方面。现在写童话最好的作家也都不是年轻人啦。尽管已年届不惑,但我自我感觉还很年轻,我与少男少女们贴得很近,我感觉我的青春期就在眼前。事实上,我有很多青春期少男少女朋友,我从他们那里吸取灵感,我从来就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我才敢说愿将一生奉献给青春文学。

  问:听说你在国外呆了不少日子,有没有了解到一些当地中学生的情感问题,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答:我在加拿大呆了近一年,切身体验了那边的社会和生活,也特别关注了中学生的情感问题。我感觉,那边最大的优势在于社会环境的宽松、社会制度的规范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和心理疏导。

  说社会环境宽松。那边没有关于“早恋”利害的讨论,没有上网的限制。那边的男女生拥抱就像我们行握手礼一样自然平常。情人节的时候,学校还给每位学生派发温馨的小礼物,像是在鼓励男女生之间相亲相爱。在这样的自然氛围下,男女生的交往变得非常和谐,关于性爱的事也是见怪不怪,反而没有了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

  说社会制度规范。那边禁止未成年人进赌场、喝酒,做得滴水不漏,绝对没有“打擦边球”的。所有的电视节目和电影都严格分级,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绝对看不到丑陋的东西,电影院绝对不会让年龄不相符的人看不该看的电影。这样,青少年便大大减少了接触社会丑恶的东西,使他们的心灵相对干净得多。当然,那边的青少年也不是没有情感心理问题,但学校和社会都很注重引导和疏导。那边的中学里都配有类似辅导员的老师,学生有任何烦恼,随时可以找他们。那边有专门的生理和心理卫生课,把一切都说得明明白白,甚至在哪里可以拿到免费的避孕套都告诉你。那边的很多集体活动都倡导男女一起参加,甚至连蓝球、足球这样的运动也不例外。

  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中学生平安、快乐地度过青春期,是很值得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学习的,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观念的更新。

  问:谢谢你真诚而坦率的谈话。愿你为青春文学奉献出更多的好作品。答:谢谢!我会努力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卷入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2004世界难民日:回家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京华时报摄影专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