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00:22 人民网 |
林治波 最近从人民日报教科文版上读到的一篇报道《好学生?差学生?》,文章不长,透露的内容却让人兴奋。 报道说,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实行了一种新的学分制——“替代学分制”和“过程学分制”。所谓“替代学分”,就是学生在不能取得某些必修课规定的学分时,允许学生以其他特长学分来代替,只要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就可以毕业。而“过程学分”,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设置学分,把课程分解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只要完成一个子目标,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比如,语文课,能够流利朗读课文得0.2分,能理解课文大意得0.2分,能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得0.2分,能仿写一个句子得0.2分。 这种新的学分制并不复杂,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崭新评价体系,对于如何因材施教、将传统观念中的所谓“差学生”培养成才,具有重大价值。“替代”的意义在于承认人才和才能的多样性,这样一来,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不再僵硬,而变得富有弹性和个性了,传统意义之外的人才,在弹性的尺度下也能得到认可。“过程学分”的意义在于将学习过程化繁为简、化长为短、化难为易,以分解后的小学分逐步累积成就感,激励那些天分并不很高或学习并不自觉的孩子,一步步地迈向成功。 在新的学分制下,一些被传统观念视为“差生”的孩子,奇迹般地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或者以自己的动手能力或其他特长积累了学分,成为优秀毕业生,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人生的命运由此发生转折。 人的特长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相应的,理想的教育应当是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质,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挖掘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丰富需求。但是,看看我们的教育,把千军万马赶到一座独木桥上,用“考试”这一把独一无二的硬尺加以衡量。结果是,少数人通过了独木桥,走向了成功的坦途,而绝大多数人则被无情地堵在了河的彼岸,变成了颓丧的失败者。这种“好了少数人,打击一大片”的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但是,更新一项延续了几千年的旧制度,建立一项更加科学合理的新制度,谈何容易?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强调“因材施教”,但哪所学校真正做到了?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永康职业技术学校正在向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迈进。这项教育改革不但挽救了这所濒临倒闭的学校,而且挽救了很多丧失自信的学子。这所学校的校长华康清说:“这些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走进学校,我们要让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迈向社会。”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的教改实践不但兑现了华校长的承诺,还印证了一个道理:没有“差学生”,只有“差教育”。正常的状况应当是教育去适应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去适应模式僵化的教育。 尽管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的探索未必成熟,也未必适应所有的学校,但其“因材施教”的教改思路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不难想象,如果全国的学校都能本着“因材施教”和“人才多样化”的思路进行教育改革,那么会有多少所谓的“差学生”因此而改变人生的命运,变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不难想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会因为千千万万的所谓“差学生”的成才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让我们有理由期待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方式的普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