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州重梳妆 再造园林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02:18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郝洪 杨晴初
修复后焕然一新的盘门

  引子

  世界遗产大会之前造访苏州,发现苏州变得让人不敢认了。整座城市像是被一把绿盈盈的细梳重新梳理了一遍,清新水灵了许多。

  一直以来,“苏州”与“园林”这两个词总是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山水泉石、花木禽鱼……处处都流淌着诗意,而苏州这座城市也因着许多精美细致的古典园林的存在,被诗化了。

  但现在,人们发现,将“苏州”与“园林”这两个词重新组合,更能准确地表达眼下诗意的苏州———

  园林苏州。

  这并非是将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山水泉石的简单放大,而是苏州园林本身所透露出的人与自然间、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态度,渗透到了苏州城的角角落落,也重新塑造着悠悠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

  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和中国许多城市一样,城市建设循着工业化节奏而前进。但1997年末发生的一件事,从此改变了苏州。

  1997年12月4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年后的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思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另一组苏州古典园林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及退思园等,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被正式批准通过。一段时间以来,苏州市园林局党委书记衣学领压力很大,“世遗大会选择苏州,对我们是一场严峻的考试,来的都是行家啊!”而其他职能部门的领导看到他就开玩笑:“我们现在全都发动起来,为你们园林局服务了!”衣学领则认真地回答:“世界遗产大会,其实对整个苏州的城市建设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这意味着园林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起点。”苏州市园林局局长徐文涛说,“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了解苏州园林的保护情况,有权利给我们提意见。”

  如何进一步保护苏州园林,成了苏州城市管理者心头的一件大事。然而,不管采取怎样的保护方案,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商业经济的活跃,苏州园林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隐于古巷、“独善其身”。那种关起门来,只埋头整理园林内部小环境,不顾外部环境变化的保护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对苏州园林的保护必须与城市整体规划发展融合为一体。

  寻常百姓人家,也如过去那些拥有私家园林的官宦世家、名商富贾一样,享受身边的绿荫

  首先要融合的是苏州园林里那郁郁葱葱的绿。

  当年,虽然苏州园林内绿荫遮盖、草木葱郁,但整个苏州却并非国家园林城市。“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的人均绿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都落在全国许多城市后面。”徐文涛说。尽管,苏州每年以40万—60万亩绿化面积增长,但是,仍然赶不上城市扩张速度。从1998年起,苏州市每年新增绿地面积逐年上升,从80万亩、100万亩,到200万亩、400万亩,2003年更是达到了530万亩。2002年,苏州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2003年即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

  “这两年,政府对苏州园林的保护,投入最多的就是城市绿化和对园林周边环境的改造。”衣学领说。

  沿外护城河一带,总长达15.3公里的两岸的绿化带与城墙相连。绿化带最宽处达150米,最窄也有100米,被誉为古城的“绿色项链”。城内建起了面积达3万平米以上的市级公园3个、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区级公园30个。即使是与城区相隔甚远的高速公路接口处,也细致地披上了“绿色”。

  绿化并不是单纯地植草种树,如同苏州园林对绿化艺术的讲究,在绿地的布局上,他们强调以人为本。“要让老百姓感觉到是为他们造环境,而不是简单的‘政绩’工程。”衣学领说。

  本着这样的绿化理念,他们针对苏州新区、古城区、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这3个不同的城区环境,进行了不同的绿化设计。工业园区是西式风格,以大面积绿地为主;古城区绿化则应符合古城风貌,不能“穿长衫戴西帽”,而应以园林小品为主;而苏州新区则是中西合璧。

  苏州市园林局在古城区建成的100个小游园,面积都在500平米以上,总绿化面积达5万平方米。相对于苏州市一年500万平方米的年绿化面积,这是个很小的数字,但是,其工作量并不亚于500万的工作量。在古城区建绿地,难度非常大。一方面,要照顾到古城建筑保护;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拆迁成本。绿化工作就成了艺术活,精心设计,巧手雕琢。

  如今,古城里的市民,出门300米,就可以见到绿地。花木、叠石、小径、溪流……围起一片片静雅的小天地。寻常巷陌中的人家,也真的如过去那些拥有私家园林的苏州官宦世家、名商富贾一样,被绿色包围着了。

  沿街商铺上的屋面、檐口焕然一新,原来凌乱的店招,被统一风格的古色古香的新店牌取代

  在绿色之外,还要融合苏州园林里的优雅与洁净。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园林的这一特点,为世人所公认。

  过去,如果把苏州园林这种美化环境的标准放大到整个苏州城来衡量,苏州很难合格。即便不从苏州人生活要求考虑,单从苏州园林保护考量,整治苏州城的环境,使之归于优雅、洁净,也是必需的功课。“苏州的大环境与苏州园林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徐文涛说,“唇亡齿寒嘛,城市的大环境不好,苏州园林的美就要大打折扣。”

  苏州一边清理园林内部的商铺、办公用房,一边整治园林周边的环境。与此同时,全苏州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工作也随之展开。

  艺圃原来对外开放的只是花园部分。“苏州园林本是园宅合一,有园无宅怎么行?”为此,艺圃搬迁了16户人家,将原来园林住宅部分修复,对外开放,使园林面积几乎扩大一倍。

  在拙政园,开了30年的店铺撤了柜台,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秫香馆露出本来面貌。这个本寓有“回归田园”意境的建筑内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宝物———馆内所有的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都刻有《西厢记》的图案。此前,该馆一直被用作商业经营,是园内最大的经营场所,卖过点心,当过茶室,也销售工艺品。现在,拙政园按照有关历史记载恢复了秫香馆内的陈设布置。原先卖品部的十多名营业员也换了身份,经过培训,组成免费导游小组,每天定时为入园游客提供约45分钟的园内讲解。

  在拙政园外,沿街商铺上的屋面、檐口也都焕然一新,原来凌乱的店铺招牌,也被统一设计的古色古香的新店牌取代。

  如果说苏州园林是绚丽夺目的花朵,苏州城整体的空间环境就是绿叶,两者相互映衬,才能组成完美图画。从道路电线杆的排列,到商家店铺的柱子、卷帘门、墙面、屋檐、屋顶的设计,户外广告的位置、形状布局等等,苏州都有非常详尽的整体规划、设计。

  如今,苏州城变了:古街巷树起了统一的路牌,与古街亭式的公交候车亭、电话亭一起,为苏州街道平添了几分园林式意趣;沿街杂乱无章的雨篷、广告牌消失了,街头顽固的“牛皮癣”被清除了……就连平时不大为人在意的车辆抛洒问题,也解决了———每个建筑工地上的运输车辆,如果在所经路段上抛洒下泥点,工地上一定会自觉派人将抛洒的泥点清除掉,保持古城街道的洁净。

  苏州园林就是苏州的形象符号,应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表达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

  苏州城还需要融合的是,苏州园林里山水写意之下的人文意境。

  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园林建筑精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在苏州园林的一砖一瓦、一厅一堂、一匾一联上,都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保护苏州园林,其实就是保护其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

  苏州园林每一处建筑亭、台、楼、阁都有其独特的寓意。比如拙政园的听雨轩本是坐在里面听雨,园里有棵美人蕉,听雨轩内本有匾额对联,由于时间久,其与听雨轩已名不副实。苏州市园林局就通过查询历史资料,将其本来的对联发掘出来,挂于听雨轩内。

  徐文涛一直有个观点,他认为,既然苏州园林就是苏州的形象符号,那么,它应该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这种渗透并不是简单地建仿古建筑,而是尽量通过街道布局、建筑设计等等,表达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苏州也正在这方面努力实践着。

  今年6月28日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会址,选择在胥门外环古城河边。尽管,这座融苏州园林风格于一体、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会馆,因新近造就,显得匠气太重,但总体而言,它与河岸宽阔的绿化带、古城墙,古老的拱桥,和谐地勾勒出古苏州城的水乡风貌。

  而谁又能想到,这条长达15.3公里的环城河地带,曾经是最令苏州难堪的“棚户区”。苏州姑娘小夏回想起当年在环城河边居住的童年,记忆里是弯弯曲曲迷宫似的小巷、难闻的污浊气味、小巷边混乱堆积着的马桶……

  现在,这个投资40多亿元、历时两年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已经彻底改变了环城河的风貌。河水重归清澈,沿河建起100至150米宽的绿化带,一批文物保护建筑被清理盘整,一些新开发的功能建筑与老建筑相得益彰。设计者既考虑到建筑的现代功能需求,又注意表现姑苏独特的文化。比如新建的觅渡拱桥,桥弯如月,21孔桥上,60对仿古宫灯高悬,站在桥上,远眺盘门城楼,当能体味古人“觅渡揽月”的意境。

  据了解,今年,苏州将投入60亿元资金用于古城保护,苏州环古城河的整治、修复工程,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苏州计划从太湖、长江引水,促进古城水系改造,并在今后3年内将古城内的工厂全部迁出。这一系列的动作,并不只是为了美化苏州环境,或者是为了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更大的意义是将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轮廓又重新勾勒给世人,将这个从春秋时代起就站立在这里的古老城池,所一直坚持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存在法则,传递给世人。

  《华东新闻》 (2004年06月25日 第三版)
  在苏州,新的绿化景观和高架隔音墙都用上了古典园林的建筑要素。

  徐志强摄
  在苏州,新的绿化景观和高架隔音墙都用上了古典园林的建筑要素。

  徐志强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李长春出访亚欧四国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卷入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