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猫不拿耗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6日10:58 南方都市报

  警世箴言

  李国文

  在鼠患严重的地方,猫是照例不称职的。换过来说,也许本来是猫不像猫,这才老鼠肆无忌惮,而且又因为鼠患太可怕了,猫被当作宝贝,猫既养尊处优,借鼠以自重,当然不肯出力捕鼠了。

  中国是农业大国和古国,庄稼人,都按照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农事规律操作,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收,要求颗粒归仓;藏,要求安全储存。而在藏的过程中,除了保证不蚀不耗,不霉不变外,对保管者而言,最头疼的问题,莫过鼠耗。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老鼠这个祸害,是最遭人讨厌,被人憎恨,必除之而后快的动物。民谚:“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是这种愤恨情绪的反应。

  解放后,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将其列为必除的四害之首,从来也不曾翻案的。

  因此,在汉语里面,凡与老鼠相关的词句,无不含有贬意。如,“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头鼠脑”,“獐头鼠目”,“抱头鼠窜”,“鼠雀之辈”,“鼠胆”,“鼠须”,“鼠窃”,乃至“耗子成亲,小打小闹”,“老鼠尾巴,没多大脓血”……

  而最古老的由鼠衍生的词语,该是《诗经·魏风》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硕鼠”一词。看来,用“硕鼠”形容贪赃索贿的官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开了。这首诗,虽然描述的是农民对那些偷吃庄稼、养得溜肥滚圆的耗子的吁喊,要它们不再糟蹋粮食,但实际上,则是对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的抗争。在那么遥远的原始社会里,先民们能想出如此精彩的形象比喻,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何其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说明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换的传统,又是何其历史悠久。

  清人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在《后孤儿行》的诗里,对贪黩者犯罪前后的心理状态,用了一个“鼠”字,刻划得尤为传神。“丈丈翁,得钱归,鼠心狼肺,侧目吞肥,千谋万算伏危机。”细细品味,那些或中饱私囊,或偷窃国帑,或监守自盗,或索贿受贿之徒,在未犯事前,哪一个不是吆五喝六,如狼似虎,脑满肠肥,作威作福。一旦东窗事犯,关进牢房,送上法庭,无一不是从生理到心理,从精神到肉体,全面崩溃。这时的德行,比作在巨光烛照下无处藏身的老鼠,那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所以,郑板桥曾对官衙里的作科犯奸、鼠偷狗盗之辈有一句话——“千算万算伏危机”,这些人最终难逃审判的命运。其实,人不如鼠。因为这些人,在狡猾的习性上,在脱逃的本能上,在占有的欲望上,在贪婪的野心上,在偷偷摸摸的手段上,在见不得天日的隐秘上,与鼠类的行径,简直如出一辙,将他们视作与鼠同类,一点也不冤枉他们。但是老鼠要比贪官精明些,一是鼠警惧性高,稍有疑虑,绝不涉足;二是鼠天性畏猫,略加恫吓,便会止步。

  而贪官污吏在贪赃枉法,受贿索赂的腐败泥潭里,愈陷愈深,无力自拔,走向自我毁灭;明知法网难逃,仍敢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身试法,最后付出身家性命。一方面固然是由其自身素质低下所决定;另一方面,在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纪律约束、执法检查的各个环节上,篱笆要是扎得紧密,防范工作做得周到,监守者的猫,要是克尽职守,也不会给硕鼠留下为患庄稼的可乘之机。

  茅盾早年在《谈鼠》一文里说:“在鼠患严重的地方,猫是照例不称职的。换过来说,也许本来是猫不像猫,这才老鼠肆无忌惮,而且又因为鼠患太可怕了,猫被当作宝贝,猫既养尊处优,借鼠以自重,当然不肯出力捕鼠了。”猫要尽职,鼠怎敢猖狂,但猫若不拿耗子,耗子自然就要成精,就要作乱了,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思索的。

  猫本是鼠类的天敌,但由于人类的豢养,成为百般娇惯呵护的宠物,渐渐地失去捕鼠的天性和本能,不但不拿耗子,甚至见了耗子,不知为何物,而大惊骇,也是时常见诸报端的新闻。更有甚者,《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载:“六月,戊戌,陇右节度使朱氵此献猫鼠同乳不相害者以为瑞,常衮帅百官称贺。”这就更不像话了。“中书舍人崔佑甫独不贺,曰:‘物反常为妖。猫捕鼠,乃其职也,今同乳,妖也。何乃贺为!宜戒法吏之不察奸,边吏之不御寇者,以承天意。’”

  这位中书舍人的结论很正确,“宜戒法吏之不察奸,边吏之不御寇者”,也就是说,将猫的英武震慑作用,充分发挥起来,使其洞察分明,缉污肃贪,弘扬正气,防微杜渐。那么,硕鼠之辈,不但不能为患一方,连藏身之处也不会有的。

  ◎李国文,作家,现居天津。著有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随笔集《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

  本版漫画:阎广鸿

  【未经许可,本版文字不得转载】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2004年各地防汛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