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翁牛特旗:两位张姓人 先后献“龙凤”(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6日12:49 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郅振璞
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文物盛产地。

  解放营子尽是赵宝沟文化遗址接连两天的雷阵雨,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记者也从赤峰松山区的哈拉道口,换乘翁牛特旗委宣传部的车子,在60多公里的沙石路上颠簸着,要到史前“陶凤杯式凤造型”的故乡——翁牛特旗所在地乌丹镇去。

  我想亲历一下这个32年前献卖“中华第一龙”,今年又捐献“中华第一凤”的蒙古族旗(县)的文物风情和憨厚民风。

  沿西北出松山,途径翁牛特的解放营子乡时,车上的李振宇副部长指着南北两面山坡说:“瞧!解放营子全是赵宝沟文化遗址,张军捐献的陶凤杯就是在附近村子收到的。”

  只见两面山坡坡势平缓,中间一沟,看来古人是离水而居,由高而低随水势减弱、文化变迁而下移聚居的。四周的朝阳沟、十五家、漫撒子沟、风水沟、月明沟、龙头山等地名,似乎隐约传来远古的号子声,以及龙吼凤鸣。接下去,是梧桐花和头牌子两个乡,小李继续告诉说:“梧桐花是蒙古语谐音,并非就是梧桐花之乡。”

  “北山村农民一堆陶片里有只陶凤杯”

  旗委常委、宣传部长毕秀云早在乌丹宾馆迎候:“是第一凤的东风,给我们迎来了人民日报记者。今年翁牛特龙凤呈祥,47万翁牛特人也吉祥啊。”

  她和几位副部长,特意叫张军带车过来,一起出发去采风。张军身穿红色体恤,满脸喜气地说:“人民日报记者来,我是一陪到底。这段时间找我采访的,想买文物的,多了,吓得不敢露面了。所以,市文化局长于建设开玩笑‘当名人难’。”

  张军和记者同属寅虎,只是大他一轮,不知不觉我们距离拉近了。出乌丹,沿乌金油路不多久,又穿进沙海。他驾着老标致车,始终跑在前面,不断给我讲述寻凤的逸闻趣事。原来,在解放营子乡,去年春季农家垦田播种时,北山村里一个农民在地里挖出一堆陶片,其中有一个象鸟一样的陶杯。

  “可惜,那个40来岁的老乡不小心,弄烂了一点。”张军不无遗憾地说:“去年8月一天,我开车下乡,他说要卖给我,我就让他把所有小碎屑一起找来。回到我办公室,我用特殊化学胶水从头部到细碎处,一点点粘好,脖子还缺一小片,又用灰土粉饰伤口,直到一点也没有破绽我才放心。”

  张军告诉记者:“我从20来岁就爱好收集民间文物,全旗哪个地方我都开车去过,还花钱买了不少文物、历史、民族、文学的书籍,对照研究,几乎入迷。但是,仅仅爱好,办企业再难,我也不舍得出手它们。

  于建设四访为文物彻夜难眠的张军

  张军收集那么多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兵器,堆满了办公室,同时,也成了一块心病——他怕“自己没有能力长期保护它们,有些贵重的,稍有损坏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对于这只手掌大小的陶凤杯,张军说:“我从赵宝沟文化看到有神鸟崇拜图案,但是还不知道新收的是第一凤”。是敖汉旗博物馆长的邵国田,今春闻讯先搭车100多公里来,看他和满室文物,听到张军捐赠给政府的最初想法。市文化局长于建设也专门听张军介绍这些文物产地后,还私下部署了文物发现地的保护工作,以避免群众私下乱挖。

  4月10日,红山文化专家,东北辽宁省原文化厅副厅长大郭顺,应于局长邀请,一同来他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先是惊讶,接着关照地说“这个特殊东西,可能是国宝,恐怕在你这儿放不是长事,别惹出危险来。”

  从那时起,张军细心呵护那价值极高的几十件(组)陶、白石和蚌饰品,找机会捐献出去的想法坚定了。他和于建设局长说来说去,“放乌丹,鉴定起来不方便,送自治区太远,送北京虽说稍微近些,但是总怕弄坏了。”张军说:“最后,决定送市政府,鉴定和保护,有价值,首先丰富红山文化,这几方面都顾到了”。市政府也通过研究和汇报,决定接受这一重大捐赠。

  “妻子张瑞兰支持我捐赠文物,我做的值!”

  问起解放营子,张军肃然起敬地说:“那个北山,西山村周围羊肠河两岸台地,就有万年左右的古文化遗址,我上去过看,可能是早于9000年前敖汉千斤营子的文化遗址。那里有非常厚重粗造的陶片,石片,是比8000年兴隆洼文化、7000年前赵家沟文化更悠久的文化。从山顶下来一点,就是北山老百姓发现陶凤杯的地方,农民们在地里拾到不少东西,几乎全是赵宝沟文化遗存。那个陶凤杯是在蛤蟆山,而其它嵌白石石龙、蚌质雕刻人饰件等则是在半砬山。从山上、山中越往下走,发掘陶片就会价值越低。目前,从龙凤的接连发现,可以看出,翁牛特很可能是敖汉兴隆洼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中心地带。”

  张军坐下的旧车买回八九年,他几乎跑遍了山山岭岭和浩瀚沙海。“有时,我在沙海里,中午太阳毒着哩,高温四十多度,一会儿就被晒起皮了。”张军很精明,但是,常常为收集散落民间文物,搞得手头拮据:“我妻子张瑞兰在镇上办了个打字店,没钱了,一去就能拿个三千两千元的,从来没有埋怨过我一句。这次捐献这么多文物,她也没支声儿。”

  “这些天,也有朋友说我傻的。”张军在一片黑越越的沙海岩石雕刻前说:“外地有想聘我当文物馆长的,也有出高价的,但是,一旦知道赤峰文物的价值,我就想到了国家。说实在,现在,企业垮了一年多,又天天收东西,已欠债几十万元。这些天,出车加油,下乡都没钱了。但是,文物无价心有价,我觉得做的值!”

  张军有家有厂有店,但是,为了保护文物,他收集起来的物件,从不在家里放,都在他在镇子附近的企业办公室里。记者和毕秀云部长一同欣赏了余下的陶瓷、石器、古钱,一架架,一盒盒,深为这个已到中年的文物爱好者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

  18岁的张凤祥挖出文物,他老爹卖30元就知足了

  无独有偶。晚间用餐时,大家聊起1972年献买“第一龙”碧玉龙的朝格温都苏木三星塔拉村的农民,张军说:“巧的很,那个老乡也姓张。”

  然而,那个张姓农民倒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直到6月25日周末,记者找到翁牛特旗老干部侯蕴民,才揭开尘封30多年的往事。

  原来,在那个农业学大寨年代的1971年中秋节前夕,人们在原来的白音汗公社(现在的朝格温都苏木)经济林场文冠果树林里搞梯田,挖树坑。当年18岁的张凤祥,忽然觉得铁锹下硬邦邦的一层,再翻翻土,竟是一块石盖。他翘开石盖,下面是一个方形的石砌小坑,他从中取出一件铁锹般大小的生了厚厚锈的“半圆铁圈”,长26厘米,直径4厘米。张凤祥用吸铁石吸吸,没有磁性,就想扔掉,后来还是带回家,撂在一边,被家里小弟弟天天拉着在村里玩。

  时间久了,“铁圈”外边的“黑锈”被磨掉了许多。

  一天,小孩拉着到邻居一个陈姓农妇家里玩耍,那家农妇在那个年代还算见过世面的人,领着小孩去见张凤祥父亲张万贵说:“别玩了,别弄坏了。那不是铁圈,可能是玉的成物。”这才惊慌了张万贵。老张几次送交村支书韩玉荣,老韩说:“大队保存不了。”那时,,家家穷的叮当响,都买不起。老张再找老韩,于是,老韩出主意说:“你到旗文化馆看看,那里人懂,看要不要。”

  张万贵这才用当年红卫兵袖章包起来,赶着毛驴车跑了八九公里,找到文化馆的女工作人员,人家说什么也不要。老张没有灰心,后来又和儿子凤祥再次来乌丹,找到当时的王志富馆长。王馆长觉得是玉器文物,可是一个旗也没啥钱,就随手从口袋掏出钱说:“给你30元钱,要卖留下,不卖,还拿回去!”老张就这样献买了一件珍贵的玉器。

  张凤祥家出了反对派,难为坏了张老汉

  不久,张凤祥所在的三星塔垃噶查(村),有人说:“那个值钱物亏了。”张万贵老伴天天埋怨老张,没办法,后来老两口就多次找王志富馆长,要求追加玉器钱。后来,就只有老伴去要钱,还埋怨他说“该发财了,还这样受穷。”再后来,连一些亲戚朋友也开始埋怨张万贵,老张没法,喝敌敌畏死了。

  人常说,祸不单行。不久,张万贵长子,因在家接隔墙电线,也触电死了。这样,张家老伴受到连续的刺激,在家看门闷闷不乐,有点疯了。不久,她又被墙上有线广播电线,也触电死了。

  说完,老侯辛酸地说:“那个年代,农民太穷了,国家太穷了,所以,朴实狭隘的献龙人,才有这般悲剧。但是,也决不是有人说的,是动了玉龙了。张凤祥现在50来岁,好好的,还在外地打工呢。”

  张凤翔名字含凤,32年后张军寻凤,众愿龙凤呈祥

  据说,这只碧玉龙,1984年国庆35周年还在当地展览一次,到1986年就被调到北京了。

  曾一度当过旗文体局长的毕部长回忆说:“实际在碧玉龙前,农民们也在这里找到了黄玉龙,只是比碧玉龙小点。后来,老王馆长收玉龙的事,国家文物局得知后要调到北京,还专门打电话到旗里,问需要多少钱才送。

  “旗里干部心小,想2000元吧,太少!多了,也不敢要,最后,大伙狠狠心说:两万元!谁知,国家文物局二话没说,要了翁牛特旗帐号就给拨过来了。碧玉龙被命名‘第一龙’后,全旗人心里啥滋味儿都有哇。”

  现在,翁牛特旗博物馆长贾鸿恩高兴地说:“旗里有只黄玉龙,市里有只第一凤。这也是翁牛特人的福气。1986年我们征集黄玉龙时,到国家考古所鉴定了‘一级文物’,还给当事人作了镜框,奖励了200元。”记者看到馆藏的黄玉龙,光滑细腻,馆里人说有个台湾女同胞前几年,专程要来看看黄玉龙,就图摸摸7000年前的玉龙,祈祷祛病消灾就行。

  在老侯带领下,记者终于在经济林场的一株文冠果树下,找到33年前发现“第一龙”的地块。记者看到,三星塔垃的树林四周,山势绵延起伏,这里风水太好了,所以,古人也喜择此地埋下玉龙。不过,这里30多年并未其它发现重大文物。很可能,这个玉龙是特殊私藏,或许是远古人深埋玉龙,是为了镇邪祀富。

  总之,33年间,翁牛特两个张姓人士,为我们发现史前的玉龙和陶凤。但愿我们的民族龙凤呈祥,愿文化悠久的赤峰,不仅早日建成北方的生态大市,更早日建成经济强市。

  (人民网赤峰4月26日电)
张军与企业办公室文物。

海金山上的翁牛特远古岩刻。

上人下猴的翁牛特旗岩刻。

翁旗珍藏的7000年前黄玉龙。

张军与翁旗领导来到碧玉龙出土地。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2004年各地防汛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