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贵州省吸毒人员呈低龄化17岁至35岁的青少年占80%(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6日16:17 贵州都市报
贵州省在1至5月份破获毒品案1519起

  金黔在线讯今天是第17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6月25日,贵州省禁毒办副主任、省公安厅禁毒总队队长许德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截至2003年底,在我省查获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17至35岁的青少年占到了80%,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许德璋介绍,近年来,在吸毒人员中,青少年的比例不仅不断增加,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

  由于毒品不断蔓延,我省吸毒人员吸食毒品的种类已从毒品海洛因逐步发展到包括“K”粉、摇头丸等在内的新型毒品。近年来新增的吸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员的比例正在迅速上升,形势严峻。这些新型毒品的吸食人群多为青少年,为了追求刺激和“时尚”,常常聚集在一起,在“迪吧”、夜总会、歌舞厅以所谓开“药Party”的形式在房间内聚众吸食。我省出现的新型毒品主要是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MDMA(俗称摇头丸)、氯胺酮(俗称K粉)等。

  新型毒品违法犯罪在我省迅速蔓延,2002年,警方在贵阳市几家歌舞娱乐场所发现了新型毒品后,自2003年以来,在贵阳、遵义几大娱乐场所里,警方均发现并破获了贩卖、吸食新型毒品案件。

  据悉,截至去年底,我省已有13个县被授予“无毒县”荣誉称号。另有39个县(市、区)先后被评为“创建‘无毒社区’先进单位”,我省掀起了创建无毒社区、无毒县的高潮。

  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公安禁毒部门对毒品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了有力打击,1月至5月,全省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519起,其中重大案件131起,特大案件145起。据公安部统计,5月份共缴获海洛因22.3374千克。

  综合预防是关键——访省社科院社会所助理研究员张玉林
张玉林是从事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专家。他认为,吸毒人员低龄化的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他分析说,之所以出现吸毒人员低龄化现象,一是近年出现了未成年人贩毒现象,使吸毒人员低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二是家庭环境在社会转型期的改变使问题青少年增多,比如离婚率的上升使得单亲家庭增加,与家庭的疏离使其成为最易受毒品诱惑的人群之一;三是在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观念下,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减弱,使未成年人抵制毒品的能力降低;四是社区在禁毒工作中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张玉林认为,有相当一部分低龄吸毒者是在不知道毒品的危害下吸食成瘾的。轻信毒品不上瘾,抱着“吸毒是时髦”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使他们成为受害者的重要因素,而且一些新型毒品的出现,在他人的诱导下,错误认为服食新型毒品不会上瘾,如“摇头丸”等,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成了“瘾君子”。

  张玉林建议,要预防未成年人染上毒品,禁毒工作要从多方面进行,应结合禁毒条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禁毒宣传工作,学校应增加青少年思想教育课程,从思想上加强青少年防毒、拒毒的意识,抑制毒贩的各种诱惑。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投入一定的资金,发动热心群众,依靠社会力量搞好社区的禁毒工作。

  遏制吸毒低龄化趋势 我们的良知与责任

  截至2003年底,我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17至35岁的青少年竟占了80%,年龄最小的吸毒者仅12岁,这些数字是令人震惊的。

  毒品屡禁不绝,其存在的基础在于吸毒人群对于毒品的需求,这种供需关系的存在,刺激了毒品的生产、贩运等一系列犯罪行为的产生。切断毒品供需链上的任何一方,对于禁毒工作的强力推进,都是不可或缺的。

  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受到毒品侵害?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社会对有可能滑向吸毒深渊的孩子的忽略,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分析这些染上毒品的孩子的构成可以不难看出,单亲家庭、婚变家庭、缺乏足够亲情家庭的孩子不少。作为社会架构基本单元的家庭已经失去了使孩子良性成长的功能,如果社会的其他组织或是成员再漠然视之,那么,许多染毒的孩子将在成长的十字路口迷失了自己。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与毒品的第一次接触,竟然是好奇与体验的冲动,使他们受到毒魔侵害,让人痛心疾首。

  面对一个个纯真少年在毒品面前的迷失,我们能做什么呢?还能有什么比为他们提供一个个远离毒品的成长环境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区,小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大到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每一个机构,都责无旁贷的。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了这种综合治理的方式,对推进禁毒工作十分重要,“无毒社区”的创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毒品与数字

  ○2003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超过105万人,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为64.3万人。目前,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已占总数的72%。

  ○自1990年以来,全国吸毒死亡人数累计达3.9万人。

  ○1994年至2003年,全国打击毒品犯罪案件103万起,缴获海洛因6710.48千克。

  ○1998年至2003年,全国共强制戒毒149.3万人次。

  ○目前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约为84万,在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中,约有55.3%是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的。

  摘自《2003中国禁毒报告》

  吸食“冰毒”损害大脑

  苯丙胺类毒品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属于精神类药物。传统型苯丙胺类兴奋剂,主要代表药物为甲基苯丙胺和苯丙胺。甲基苯丙胺盐酸盐是一种白色透明的不规则结晶物,外观似冰块,故被称为“冰毒”。

  如果人长期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精神损害作用。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最常出现的后果是精神病样症状。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甲基苯丙胺和MDMA、MDA等可以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

  二是生理(主要是对心脏)损害作用。苯丙胺类兴奋剂能对心血管产生兴奋性作用,导致心肌细胞肥大、萎缩、变性、收缩带坏死、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小血管痉挛,从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心肌病和心律失常,成为吸毒者突然死亡的原因。

  而一旦染上了苯丙胺类毒品的毒瘾,要根治就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苯丙胺类兴奋剂由于没有确定的身体依赖性,其戒毒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心理治疗。面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的戒毒治疗主要是停止吸毒,进行心理治疗。

  即使停止吸毒几年或数十年,吸毒者可能仍然残留一些如妄想幻觉等分裂样精神病性症状,也可能在治愈后,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会再次复发。

  警惕孩子的“反常”

  青少年吸烟、饮酒往往是滥用毒品的第一步。如果孩子有以下反常表现,应引起警惕。

  ——无故旷课,学习成绩下降;

  ——在家中或学校偷窃贵重物品,或频频向父母、亲友索要现金;

  ——远离家人,长时间躲在自己房间里,行为诡秘;

  ——藏有毒品或锡纸、注射器等吸毒工具;

  ——居室或厕所内留有注射时滴溅的血迹;

  ——夏季穿长袖衬衣以掩藏针孔;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情绪不稳定、易发怒,坐立不安;

  ——与吸毒人员来往等。 作者:陈守湖 赵车 罗玮 李屹 廖秋 颜义卿 来源:贵州都市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2004年各地防汛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