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话剧“南风”劲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7日09:17 广州日报大洋网

  受电视等娱乐形式的冲击,话剧市场这些年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已成不争事实。然而,在话剧市场如此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遭遇整个文艺团体体制改革阵痛的广东戏剧人却从没有放弃对话剧事业的追求,他们打造出了一批与时俱进的作品,而《青春礼赞》、《院子里有棵橄榄树》、《白门柳》三部戏不久前进京表演赢得了京城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近日正在广州上演的话剧新作《十三行商人》更寓意着广东话剧正在重新定位,重新书写属于话剧的春天。记者吴聿立、沈远安、林芳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许多艺术表演形式生存艰难,陷入走市场和生产引导人们精神消费的精品的两难境地,于是有人发出了“剧场艺术是上个世纪的艺术”的感叹。

  创作:面向本土文化

  话剧当然也不例外,它一度从大众喜爱的文艺表演形式演变成了阳春白雪。具体到广东话剧界,他们既面临着市场萧条的挑战,还要因整个文艺团体体制改革而给自己重新定位,从演员到幕后的工作者,都要重新面对新的体制和新的运作。尽管如此,近年来广东话剧界接二连三地推出了许多新作,如《最高利益》、《院子里有棵橄榄树》、《白门柳》、《十三行商人》等,他们相继在广州的上演,形成一轮轮本土话剧热。不仅如此《青春礼赞》、《院子里有棵橄榄树》、《白门柳》近期北上,以不同形式在京城引起反响:《院子里有棵橄榄树》6月中旬在北京人艺小剧场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季获得了7项大奖。这台只有一个场景五个演员的四幕小剧场话剧竟然有四个演员获得表演奖,舞台美术灯光设计也在获奖之列;《白门柳》在广州连演三场之后,也移师北京连演六场,在京城造成轰动;《青春礼赞》则把戏送进北京大学,与大学生亲密接触。

  综观这次北上和正在演出的四部话剧,都取材于广州本土文化,挖掘了岭南文化的丰厚底蕴。《院子里有棵橄榄树》是以南方某都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为背景,显然是以广州为蓝本,该剧此次北上青岛做交流演出,被当地媒体称为代表“岭南文化”婉约风格的话剧。《白门柳》取材于广东著名作家刘斯奋的同名小说,这部作品也是广东文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巨作。《青春礼赞》刻画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其中也包括广州抗非典医务人员。《十三行商人》则完全是广味的,它通过富商潘亦仁家族的兴衰浓缩十三行的兴衰史,从而凸现岭南文化中的广东人精神。

  广州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苗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这些作品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但总体上,广东话剧界这种奋进创作和不断挖掘本地文化的精神值得嘉奖。杨苗青认为,要按照艺术创作规律,要提倡本地文艺创作写好自己的东西,因为生活是个富矿,需要文艺家去挖掘。所以广东话剧的创作应该直面本土文化,创作剧作家熟悉的人和物,挖掘本土文化的热点。杨苗青还强调:广州作为一个改革开放较早的大都市,有许多东西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应该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

  观众:仍需努力培养

  同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一样,话剧同样存在着培养观众的艰巨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品种比过去多了几十倍,观众被细化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培养观众,培养一批固定和忠实的话剧观众,这仍然是如今的话剧人所要考虑的问题。广州话剧团团长、著名舞美设计家王履玮坦诚地说:“相对于观众,我觉得更应该问一问我们自己:我们自身到底有多少长进?‘与时俱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我们用辛勤的创作去实践的。”

  当下不少专家发出这样的呼声:培养一名观众比培养一名演员还要难,或者说,一门没有年轻观众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艺术。这话多少给很多艺术门类敲了警钟。所以,广州才出现粤剧、芭蕾进大学校园,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潜在的观众群。杨苗青回忆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观众对话剧的酷爱,每次话剧上演之后,许多观众会主动写评论,贴在剧院的橱窗里,每隔一段时间,甚至还要对这些评论做一次评比。他认为,现在话剧界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沟通。虽然这种做法是历史环境形成的,但可以借鉴这些做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培养年轻观众。只有这样,话剧的春天才会重新来临。

  展望:六大趋势打造特色戏剧

  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和广东不断发展的经济局面,已经向戏剧人提出了迅速发展戏剧事业的迫切要求。谈到岭南话剧的发展趋势,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艺术创作办公室主任吴惟庆做了以下总结:

  第一,岭南文化的深厚矿藏将被极大挖掘,成为创作的丰富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的岭南戏剧风格逐渐形成。2000年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佳纳戏剧工作室制作的《西关女人》以浓郁的岭南特色而备受好评,日前,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又以广州十三行的史实为题材,推出了大型话剧《十三行商人》,该剧的创作宗旨便是“挖掘丰厚的岭南文化积淀,追求独特的岭南风格,完成岭南戏剧载负的文化使命”。

  第二,珠三角文化圈随着港澳回归扩展成大三角,粤港澳的戏剧交流愈加频繁,相互影响,岭南戏剧呈多文化交汇的多元发展。

  第三,策划性的戏剧创作组合将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戏剧界不少人发出“剧本难求”的抱怨,即使重金全国征集也是难以符合剧团的“个性”要求。所以,策划性的创作组合便成最佳选择,以剧团的“个性”为前提,选择题材、风格、表现形式,以至创新的舞美意念都必须在创作之始便融入“一度创作”中。这种创作组合将会渐成主导。

  第四,小剧场戏剧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小剧场戏剧因其实验性、实用性而渐占优势。一来形式灵活多样,新颖奇特,贴近观众;其次是成本低廉,制作时间短,推出快,“穷”戏剧也可推广。

  第五,职业剧团与群众戏剧相互辉映。群众戏剧既提升了大众对戏剧的热情和兴趣,扩大了戏剧的观众源,也促进了职业剧团的艺术生产,必定要提高艺术质量适应大众不断地提高的欣赏需求,这将成为良性互动。

  第六,创作新时代经典之作将成追求目标。社会的迅猛发展,大众的苛求,以及高科技对舞台产生的革命,都需要有可称“艺术精品”的新时代经典之作。作为岭南戏剧,要想自成一格也须有经典的代表作,而这必定成为新世纪广东戏剧界的追求目标。

  专家评说

  广州已成话剧第三极

  王晓鹰(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戏剧学(导演学)博士):在《白门柳》之前,广州也曾有很多好的作品进京,比如《押解》、《圣人孔子》、《西关女人》等等,我觉得,广州话剧发展到现在,已经在北京、上海之外形成了“第三极”,它呈现出的对戏剧艺术的追求和对实验精神的执著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尽管还有一些缺点,但总体来说在质量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现在有些城市的话剧还在生存层面上挣扎,更别提追求什么艺术品格与质量了,但广州话剧在这点上做得很好:尽管他们也面临着生存困境,可同时也在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白门柳》好看又叫座实属难得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国内外专家媒体称其为中国最有潜力的舞台剧导演):《白门柳》我是在排练话剧《生活秀》的间隙去看的,虽然仅仅看了半场,还是被它的排场震撼了,感觉媒体对《白门柳》的赞誉都不是虚词。后来听说票房也不错,这在现在的话剧界实属难得。我觉得,现在做话剧,说得再多也没用,都是空的,你看有很多话剧在演出前炒得挺热乎,但最后票房却非常惨淡。现在的观众欣赏水平已经提高了,不相信炒作了,少说多做才是实在的。在这方面,我觉得广州话剧做得不错,尽管话剧的主流观众群不在广州,他们的创作队伍却不浮躁,仍然是踏踏实实地追求艺术。

  广州能人知道怎样把事情做成

  张广天(吟唱诗人,戏剧导演):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广州话剧团。广州话剧团这几年发展很快,我感觉它的规模已经不只是一个市级话剧团了,无论在人才还是在剧目方面都让人刮目相看。在话剧创作方面,北京向来是老大,资源、人才一大堆,政策也相对宽松,就目前的成绩来说,优越的条件并未充分发挥。怎么说广州呢?用个书面词汇表达,叫“逡巡”,就是“顾左右而言他”。这种状态很中庸,但在广州做过戏以后,我慢慢懂得了中国人的智慧。广州有能人,知道怎样把事情最后做成。(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基地绑架土耳其人质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2004年各地防汛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