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不能“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09:08 南方都市报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本期专栏作者

  薛涌: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最近两则表面上不相关的新闻,对比之下颇为发人深省。首先,政府对全国19所高校进行审计,其中北大的审计格外惹眼。同时,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人类首架私人航天飞机上天。

  这两则新闻的联系在哪里?不管是在高科技还是教育领域,私人的资金往往运用得比国家拨款更有效率,社会都比国家更有创造力。不论干什么,能够国家不出面,国家就应尽量不出面。否则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容易丧失竞争力。

  近年来美国宇航局(NASA)的困境已经是路人皆知。过去美国的外空计划,是冷战时代与前苏联竞争的产物。如今美国成了独霸,这种倾注国家资力的科技竞争就失去了其象征意义。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更加剧了人们对NASA的批评。最后航天飞机项目干脆被放弃。美国国民已经不愿意用大笔政府资金来资助NASA。但是,国家还是要保持想像力和探险精神,保持外空科技的发展。怎么办?人们不约而同想到了民间。布什公开说民间介入决定着航天业的未来。这次私人航天飞机上天,就是私人创意的一个重大果实。

  这一历史突破,意义远不止于打破政府对航天业的垄断。它可能带来航天业意想不到的飞跃。这样的私人经营,由于没有国家大笔资助,就不能像过去NASA那样搞庞大的项目,而必须想出一些更有创意的技术,绕开资金的瓶颈,才可能有所作为。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人类20世纪50年代进军太空以来,近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都竞相投入巨额资金,但不管是卫星还是飞船,还保留着50年代地面火箭发射那一套,这大概说明,你只要靠着国家的拨款,就可以永远守着这一昂贵的技术固步自封,用不着操心独辟蹊径。如今私人资金注入没几年,就有了进入外空的新办法。小航天飞机可以由大飞机带到空中再自行启动飞入外空。

  实际上不仅是高科技,办教育同样是如此。我们国家对北大3年投18个亿。这次审计,据说发现一年6亿资金,投在一线教师身上的只有1/10,钱花得还不清不楚。有如此源源不绝的皇粮,你还能指望学校会向社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吗?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的号召下,其实正在走的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十年走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几个俱乐部养得肥肥的,队员收入动辄上百万元。小资本就无法与之竞争,出现13亿人只有12个中超俱乐部的局面。没有竞争,队员就更不思进取,水平就更跌,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扩张,正确的道路,首先是降低办学的门槛,让小资本有能力办小型的优质大学。如果要国家投资十几亿元才能办好大学,民间的私人大学就根本无法起步。民间的大学无法起步,几个吃皇粮的大学就可以在不经过竞争的条件下独大,垄断教育资源,哄抬教育成本。换句话说,国家输血,表面上是增加了教育投资。实际上,这种集中力量建重点的做法,使数量众多的小资本因为无法竞争而不敢投入高等教育。最终结果,反而是一笔大钱挡住无数小钱,教育的总投入可能反而因此减少。

  不错,美国确实有哈佛、耶鲁这样势可敌国的一流大学。但这并不是美国大学的主流。美国有大量只有几千人、甚至千人上下的小大学,以很小的资金就可以建立,而且能够维持相当高的教育质量,抑制教育成本的提高。如今美国一流大学的学费涨到4万美元上下,但许多私立的小大学,以一半的学费就提供了优良的教育。普林斯顿评定的全美最优大学,入选者有300多家,大部分是小大学。这样的大学群体的存在,才是人家高等教育一流的关键。

  我们发展高等教育,不仅不应重点资助几个学校的扩张,而且要把已经有的垄断打破,比如把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合并的大学拆散,彼此竞争。把教育经费交给受教育者,让学生拿着奖学金决定自己想把钱花在哪个学校更划算。这样,各大学为了吸引学生、为了生存,才会像私人航天飞机的制造者那样,挖空心思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教育的创意才会出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基地绑架土耳其人质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2004年各地防汛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