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和平共处5项原则50周年专题 > 正文

唐家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未过时 且更具现实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10:2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8日电2004年6月25日,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6月25日在中南海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驻京记者约瑟夫时指出,在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他并郑重承诺,中国政府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印度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唐家璇表示,50年前,中印两国总理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来,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他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非洲地区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风起云涌。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寻求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关系,成为广大新兴民族国家的共同要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运而生。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稳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面临的和平与发展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唐家璇指出,妥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实现世界和平发展,依然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因为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际关系的本质要求,因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方式。中国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平等,尊重世界多样性,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些主张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来的,也是对五项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唐家璇说,中印是亚洲的文明古国和世界的发展中大国。建交54年来,两国关系总体是向前发展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印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政治基础,也是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印“和而不同”、相互借鉴,极大地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和文明底蕴;中印加强交往、互利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各自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印友好协商、互谅互让,有利于妥善解决两国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印增进信任、和睦相处,将为各自的国家建设营造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他指出,当前,中印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中印两国应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加强在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沟通,共同开创中印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

  唐家璇介绍说,根据中印双方达成的共识,中国政府将举办一系列活动,隆重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

  6月28日,中印两国领导人将就中印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周年互致贺电,中方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大会,温家宝总理届时将发表重要讲话。6月25日,中国驻印度使馆在新德里举办纪念招待会。此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于6月14-15日举办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研讨会,印度前总统纳拉亚南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会议的特邀嘉宾出席,并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中国前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也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国家领导人会见了研讨会的各国与会代表。

  相关专题:纪念和平共处5项原则50周年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