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州的“古”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11:54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世遗会特别报道小组记者 冯丹霞 姚萍娟 南冠 小鹤

  2000多年前,苏州古城吴越相争,风云际会,伍员过昭关、专诸刺王僚,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放歌而去。回过头来,英雄美人皆归尘土,功名利禄转眼成空,古城的声音只落在茶馆艺人嘈嘈切切的琵琶弦上。现如今,第28届世遗大会28日在古城召开,苏州也想以此为契机加快申遗步伐。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苏州城的一些遗址古迹,帮您回忆起苏州的“古”。

  古址—菘泽文化推前人类文明

  2003年12月17日,苏州吴江同里中学行政楼工程如常开工,管基建的史老师照例到工地上去看看,这一看让他吃了一惊:工地上有民工在摆弄陶罐,说是挖土机刚刚从土里挖出来的。史老师敏感地判断出一定是挖到老祖宗的东西了,于是马上叫工地工作人员停工并向上面汇报。12月23日,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张照根带领考古队进驻同里开始对同里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第一个抢救发掘阶段自2003年12月23日至2004年1月19日,发掘清理工作在行政大楼400平方米范围内进行,共清理菘泽文化墓葬8座;第二个抢救发掘阶段自2004年2月9日到目前,在行政大楼向南面10米见方的探方,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共清理菘泽文化墓葬52座,发现菘泽文化祭台两座。两次发掘共清理菘泽文化墓葬60座,出土陶器312件,玉器52件,石器18件,骨器4件。

  “遗址与古镇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所有的人满腹猜疑。根据《同里志》的记载,同里建镇于宋代,同里遗址的发现,将同里镇的历史由距今1000多年上溯至距今5000年。从出土的大量菘泽时期的玉器陶器来看,自远古以来,同里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最佳居处。而且遗址之内还有大量春秋直到宋元的陶瓷片,可见这块热土几千年来人烟不断,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那么,“这些墓葬的出现给考古带来了什么?”又一个问题萦绕在人们心头。张副馆长介绍说:从墓葬规模及随葬器物的多少、科类、质量等分析,当时已出现了两极分化,表明社会已经出现了分级管理。而从墓葬分区单个墓区墓葬达46座之多,再比较其他菘泽文化墓地,可以肯定同里遗址菘泽文化中期墓葬是所有同时期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他还称,随葬出土的312件器物中还发现8件玉璜和玉镯,这两样是菘泽文化的重器。根据人骨鉴定结果表明,一般高等级女性墓出玉璜,高等级男性墓出玉镯,而现在很明显的玉璜比玉镯多,这说明此时尚处于母系社会。另外,还有一个意外的新发现:在南距同里遗址50米处,发现一处高台墓地,它不在同里遗址环壕聚落范围之内。土台最高处达7米左右,根据出土的陶片判断土台堆筑于良渚文化时期。而以前太湖流域史前土台的发现情况表明,高台墓地在良渚文化时期往往代表着一处权贵墓地。所以专家认为这个高台里很可能存在一批良渚文化时期的权贵墓地。

  为了回答“同里遗址能否推进古文明发展”这个问题,考古专家们又深入研究,作出了大致判断:目前发掘的阶段性成果完全可以证明,同里遗址是太湖地区一处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其文化内涵属于菘泽文化遗存。同里遗址与太湖东岸绰墩山、千灯、独墅湖等遗址共同构成一个遗址密集分布区,年代大多是菘泽中期到良渚早期,可以证明菘泽文化中期至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在苏州,因此对同里遗址的深入研究将大大推进中国文明发展史的研究。

  古城门—上演现代咏叹调

  2500多年前,伍子胥率领工匠,不辞辛劳,“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成了姑苏城。时至今日,姑苏城仍保持了伍子胥主张的“必立城廓”的风貌。但伍子胥建姑苏城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千百年间,无数的后人在城墙脚下演绎了一段段悲喜故事。尤其是两座扼姑苏城咽喉的城门——盘门、阊门,见证了苏州发展的烙印。在今年梅雨季节来临的第一天,本报记者沿着姑苏城的古城墙,在飘渺的吴门烟水中一一找寻两座城门脚下的变迁踪迹。

  盘门南面城墙脚下,有一个叫光裕里的地方。近100年来,这里繁衍着一群苏纶纺织厂的创业者。两年前,记者曾经走进这个苏州城里不起眼的地方,那时这里的居民正在为行路难所困:由于盘门景区开发,光裕里近百户居民只能从一个一米多宽的巷口进出,沿着一条窄窄的石阶路从城墙脚下绕进城里。尽管每天都享受着吴门烟水的熏陶,但在他们看来,棚户一样的公房和泥泞的出行道路实在没有任何美感。

  两年过去了,现在的光裕里又是怎样的场景?很明显,这里曾经出现过一场热闹的搬家场面,马桶、竹篮、灶台、锅盖、破沙发、旧碗橱……凡是新家里用不上的东西,能扔的几乎都留在了老房子里。一位正准备月底搬家的中年男子说,邻居们都搬到横塘政府安置的定销房那里去了,他们一家也很快就要搬过去。他开心地说,新家的条件比这儿好多了,最起码不用每天倒马桶、老人孩子挤在一个房间里了。烟雨间,盘门脚下一湾池水仍在水城门里徘徊,而高大的吴门桥上,由于少了行人,而让杂草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地盘。曾经闹猛的盘门脚下,又将归于沉寂了,但环城河里来往的游船似乎又在安慰人们: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了,世事总在历史的轮回中不断上演。

  就在盘门进入新一轮的演变时,一座与盘门同龄却遭受过拆除命运的阊门正在重谱着新的篇章。走近阊门,这里俨然还是一个工地,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底架托起了10多米高的城楼。记者偶遇一位80多岁的陈老先生,他不无感慨地回忆说,原来的阊门口,集中了准备运进苏州城的所有货物。阊门外有座码头,从这里上岸的不仅有从京杭大运河运来的各种货物,还有沿山塘街运来的各路东西,那时的阊门比观前街不知道热闹多少倍。陈老先生介绍说,建国后大炼钢铁,当时建窑炉缺砖头,就把阊门拆了,现在修的阊门明显比原来的阊门要高大。

  记者走在通往阊门的东中市上,一路还能依稀辨认出各家商号的建筑风格,八角楼、民国石柱等一批风格迥异的店铺好像在无声地叙述阊门曾经繁荣的历史。走过崭新的阊门,踏进现代气息浓郁的石路步行街,就像穿越了苏州城千百年来兴衰繁荣的历史。

  古调—正遭遇消逝危机

  自本报关于评弹大师王月香晚年生活状况的系列报道在苏州掀起强烈反响,一些有卓识的评弹爱好者又把思考的目光投向了评弹本身。在一封署名为“吴生”的读者来信中,为评弹发展提出了三个建议:“票房价值”、版税制度、寓教于乐。吴生的看法得到了苏州市评弹团的回应。

  吴生认为,当前评弹事业面临着人才和书目两大危机。人才方面,“人往高处走”,“高”就是指高收入,一般的评弹演员收入是相对偏低的,因而由于外在的吸引,评弹事业的人才流失相当严重,历年评弹学校毕业学生中能留在评弹事业上的少之又少。书目方面,其更新很艰难。虽然评弹界不少人都在努力创造新书目,有的演员积极性很高,创造出的节目如《大脚皇后》等确实有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数的创新书目质量平平,难以让听众满意。而评弹要解决以上两个危机,最大的困难是资金。

  针对上面的问题,吴生给了三个建议。第一,运用“票房价值”的市场法则,强化竞争机制。要非常明确地规定,演员的评级评奖必须以“票房收入”为主要依据和基本条件。同时,对评弹的经济支持必须和“票房收入”直接挂钩,要对票房收入高的多补助多奖励。第二,制定评弹版税制度,调动创作新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新书问题。“版税制”就是演员有偿使用剧本,在若干年内演员必须在票房收入内按规定的比例提出来交给剧本的作者。这应由有关部门制定法规。第三,贯彻“寓教于乐”思想,坚持评弹为听众服务,为弘扬民族文化做贡献,发挥其文化功能和社会效应。

  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认为,吴生的想法基本上是对的,然而有些想法在操作上尚有一定难度。

  古山—农家娃30年守护

  苏州西郊的花山是苏州的历史文化名山,曾得康熙、乾隆二帝数次“驾幸”。为了保护这一天然古迹,民营企业家陈慧中17岁时就曾深居山中,1998年投资100万元当起了花山“掌门人”。如今苏州的不少自然景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可这片繁荣景象却让这位江苏省山林投资第一人忧心忡忡。

  1998年陈慧中租赁下花山,到现在已经有6个年头过去了,葱郁依旧的花山如今已经成了苏州一大自然风景区。沿着清幽的花山鸟道徐步上山,石阶旁侧的青苔清晰可见,阵阵的鸟鸣伴着潺潺的溪水声让人的心境顿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花山寺内仅存的大殿石柱、直通莲花峰的五十三参,以及难掩道道伤痕的大接引佛,点点滴滴的修修补补,花山的每一处细小的遗迹都在向世人讲述着花山的历史和文化。如今的花山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是山林所具有的天然野性、野趣却让这座古山远近闻名。

  新闻链接

  近两年,学术界掀起了一场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讨论,形成文明起源多元论,而良渚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后来,又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良渚文化已经进入古国时期,即已进入文明的门槛,故研究的热点移向菘泽文化时期。良渚古国诸多文明因素如:文字、礼庶、祭礼、城市等在菘泽文化中已逐步形成。此次发掘中,“巫”字字符、土台的出现、环濠聚落特点,以及由玉、石、陶器构成的成组礼器的存在,都说明菘泽文化出现了许多文明因素,特别是两极分化的墓葬更加剧了文明出现的速度,在菘泽文化中孕育着文明。

  《江南时报》 (2004年06月28日 第十八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2004年各地防汛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