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城“活”起来——访丽江市市长和自兴(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18:25 人民网 | ||
人民网记者 施芳 詹新惠 和自兴,一位地道的纳西族男子汉。十二年来,一直致力于古城保护工作。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丽江古城,他想说的话太多太多。 丽江古城的名声越来越大,游人纷至沓来,店铺也多了起来,如何保护古城古朴自然的风貌? 丽江古城内的经营活动实行准入制度,古城核心区内的经营活动(包括客栈)实行总量控制(核心区范围包括:新华街、新义街、光义街、五一街、七一街),其中新华街、新义街、光义街(现文巷、新院巷、官院巷),原则上不再批办新的商业店铺,对现有的数量和规模要逐步压缩,同时取缔占用门道开设的店铺。餐饮店原则上不再增加,并取缔现有的无证经营户。古城内经营店铺的柜台及店内的设置,要求与古城风貌相协调,禁止采用现代材料,只能使用木质等与古城风貌相协调的材料。 在古城内经营的音像、珠宝玉器、歌舞厅、卡拉OK、网吧、桑拿按摩室(包括足浴按摩以及美容厅)、现代服装等影响丽江古城风貌的项目,逐步迁出古城。在古城的主要旅游线路内,不得经营日杂用品。禁止在古城内安装使用太阳能、用现代材料制作的遮光蓬、遮雨蓬等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等。 丽江古城的居民一度大量外迁,古城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之间如何协调?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即以提高古城人居环境,提高古城土著居民生活质量,挽留古城土著居民为根本出发点。 前些年,由于古城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居民生活多有不便,一度纷纷外迁。一座古城,如果没有生活其中的人的活动,将成为一座“死城”。如何让古城既得到保护,又不失去活力,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丽江投入巨资进行建污水处理厂、玉河清污、排污管网、城市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保工程,并将排污管装到每一个院落和铺面;生活垃圾定点、定时有效清运;实施电力线、电信线、闭路电视三线入地工程;实施绿化工程,扩大古城内绿化面积1万多平方米;实施了夜景工程;为了解决保护古城古朴风貌与城中居民交通不便的问题,成立了古城便民服务中心,为古城居民提供无偿的人力运输服务,进一步改善了古城的人居环境。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聚集区,我们在保护古城的民族风貌上下了大功夫。在古城区范围内的所有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每周两节的纳西语课程,教授纳西语言、东巴文字、民风民俗等内容,从小接受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同时,提倡和鼓励纳西族及其他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节庆习俗、歌舞音乐,为社区公共生活和民俗节庆仪式活动提供场所,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加强对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手工艺、传统建筑工艺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凡在古城内从事经营活动的从业人员必须着民族服装上岗开展“活着的茶马古道重镇”系列活动,恢复传统民间手工艺作坊,恢复水洗四方街,河道放河灯等习俗,扶持发展古城内民族文体活动,恢复重建了明代“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以及文昌宫、净莲寺文物点。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丽江古城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如何借鉴外来经验,保护好丽江古城? 丽江创造了“民族文化和经济的成功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外国一些遗产地的成功经验已经被我们付诸实施。譬如,意大利的古迹保护得很好,走进一些古城,不经意的一块石头就有千年历史。当年,丽江古城里有17万平方米的钢混结构建筑,这些建筑是拆还是留,众说纷纭,一时下不了决心。在学习国外经验之后,我们花847万元拆掉了这些钢混建筑,取而代之的是1.8万平方米的民居式建筑。黄金周实施之后,丽江的游人越来越多。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勤劳智慧的纳西人民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创新,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了坚决守住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根基,着眼未来,我们不追求黄金周的短期效应,而志在可持续发展。 (人民网丽江6月29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