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了百年不遇的盛会(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刘琼 施芳

  让大会载入史册

  28日,迄今规模最大、会期最长、议题最多的世界遗产大会在园林之城苏州拉开帷幕。在今后的10天里,经过公正严格的评审,又将有一批遗产项目被加入世界遗产名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代表将探讨未来人类保护世界遗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球战略,商议进一步推动国际援助与合作事宜。

  这些天,古城苏州成为世人瞩目的地方,世界遗产大会让这座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古城闪烁出迷人的风采。

  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每年举行1次。如果《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178个缔约国轮流举办大会,按推算,每个国家100多年才能轮上一次。即使一个国家能有幸举办不止一次,也往往不会在这个国家的同一个地区。2002年6月,第28届会议的会址被选定为中国苏州。这是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首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

  自申办成功之日起,苏州人的目标就是:要把这次世界遗产大会办成载入史册的大会,不论是会场设施、城市环境,还是交通、安全、卫生、接待、新闻宣传的条件,都要达到历届最好、令人难忘的水平。

  苏州人知道,他们必须珍惜这次百年不遇的机会。两年来,苏州市全市动员,展开了大规模的筹备工作。如今,会场建设、环境整治、接待安排、培训人员等工作都令人不胜欣喜。

  独特的园林之城

  点缀在各大街巷的传统宫灯式的路灯、凉亭式公用电话、仿古的飞檐路名牌、园林式的公交候车亭……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仿佛置身于无边的江南园林之中。

  独具匠心的苏州人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将这座园林式古城的古朴典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14.2平方公里的古城中,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小花园就有100多个;街角路边点缀的亭台、假山、竹丛等园林小景有1000多处。

  坐落在古城胥门外侧的世界遗产大会会场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临河而建的会场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白墙黑瓦间掩映着灵动的飞檐翘角,墙体上饰以花窗、月门、海棠门、葫芦门、扇形门或花瓶门,处处体现着江南水乡的精致淡雅。场内则是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设施: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完备的同声传译系统,舒适的茶歇厅,为穆斯林代表专设的祈祷室……“感谢苏州为遗产大会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布基纳什说。

  画信寄托深情

  为了表达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热爱,苏州人制作的画信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就让这茶香飘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祖先留下的东西陪我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我们爱家乡,我们爱和平”,读着一段段充满童真的话语,看着一幅幅各具情趣的图画,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主会场里,人们纷纷在专门设立的画信架前驻足观看。

  这些作品是“世界遗产在我心中”活动中产生的6万多封画信中的一部分,由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孩子和画信爱好者亲手制作的。据介绍,早在去年,苏州画信学校的学生就制作了几万张特制的明信片画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热爱,寄给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组委会。今年年初开始,他们又向世界各地的一些中小学校,寄出近十万张画信,题材和风格丰富多彩,或一段话,或一支笔,朴拙的形式承载着美好纯真的爱心。日本女孩山路智惠没有正规学过画画,却出版过几本画册。28届世界遗产大会之前,她专程来到苏州,用两个月的时间,画下了数十幅关于苏州和苏州世界文化遗产的作品,置放在画信架上。读着精美的画信,不少代表表示,要给自己的孩子捎回一封这样的画信。

  中文版《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中国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什么?做什么?》……这些图文并茂的出版物也为大会增色不少,无论是脚步匆匆的记者,还是富有经验的文博专家争相一睹为快。继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俄文版之后,《世界遗产》中文版在28日面世。谁也无法否认,“世界遗产”成为这个火热的6月里古城苏州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名词。

  《人民日报》 (2004年06月30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北约峰会28日开幕
反战影片《华氏911》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