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文教育开始向正规国民教育转变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09:10 华声报 |
华声报讯:在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一批教授华文的国民学校即将开学或正在加紧筹办之中。迹象表明,枯木逢春的印尼华文教育,正在从解禁后自发的补习班阶段进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 印尼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华文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全盛时期,全国拥有1500多所中文学校。1966年,华文学校被全面取缔,直到1999年才解禁。在解禁的前几年,各种自发的华文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学习华文的既有学生也有成人,仅泗水的新中补习班就同时有1500多人上课。补习班适应了华族学习中文,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愿望,也顺应了印尼原住民希望学习中文加强同中国交往的要求。经过三、四年的时间,补习班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华文教育在印尼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补习班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光靠补习班难以进行系统的华文教育。另外,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成人工作忙,学习时间难以保证,造成补习班的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为适应华文学习的热潮,一些华文教育工作者和机构正在积极推动将华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办正规的三语(中、英、印尼)学校。象巴厘的文化桥梁、泗水的新中、茉莉芬的千岛虹等一批三语国民学校已经筹备就绪,将于7月份新学年正式开学,还有为数更多的正在加紧筹办之中。 在短短的时间中,印尼华文教育从自发的、遍地开花的业余补习方式,开始向正规国民教育转变,首先得益于一批热心华文教育的华人和机构的大力推动。这些人士有感于华文教育30多年的被禁,中华文化出现了两代人的断层,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对推动华文教育的恢复不遗余力。一批当年华校校友成立了泗水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在东爪哇地区推动培训华文教师,协助各地筹办华文学校,举办研讨会,组织教师到外国观摩学习华文教育经验。巴厘文桥三语学校校长陈逸瑾女士,出身教育世家,在当地政府和商人江连福先生的帮助下,放弃原来的事业,献身华文教育,创办三语学校。泗水的新中校友基金会腾出会馆,开办华文学校。类似的事例,从巴厘岛到东爪哇、西爪哇,记者遇到许多许多。 印尼的华文教育,也得到了印、中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尼政府适应国际上出现的汉语热,鼓励在大学和中学开办中文课程,印尼教育部和中国教育部签订师资培训协议。一些地方政府也对开办华文教育给予鼓励,巴厘文桥三语学校的校舍,就是当地政府将移民过境宿舍低价租给的。中国政府对印尼华文教育也给予支援,派出对外汉语教学专家赴印尼各地培训教师,相关机构和广东、福建两省,从向印尼派出教师,到接收印尼学生前去学习,采取各种形式支援印尼华文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印尼华文教育中断了30多年,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匮乏。40岁以下的印尼华人普遍不会华语,华文教师更加缺乏。除了补习班和华文学校,一些大学和国民学校也有意开办中文课程,向华人社团和教育机构请求派出教师却不能如愿。印尼教育部门估计,全国至少需要三万名中文教师,需求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同时,现有的华文教师大多已经六十多岁,他们有极大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长此以往则难以为继。并且,这些老教师不大熟悉现代汉语的教学。培训大批合格的中文教师是印尼华文教育最迫切的问题。为此,印尼华人社团和教育机构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以解燃眉之急。一方面,请中国专家前来培训师资和直接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到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中国大学学习。即将开学的巴厘文桥三语国民学校,就从福建请来六名幼儿教师,同时选派教师到集美大学培训。 印尼华文教育面临的另一大困难是缺乏适应印尼国情的教材。现在各地、各学校和培训班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笔者在巴厘文桥学校看到,幼儿园的识字图片上有“春、夏、秋、冬”,这对生长在热带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有鉴于此,一些华人社团正在积极联系中国有关机构编写一套适合国情的汉语教材。 印尼的华文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但一些华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恢复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状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那时的中华学校,中文是第一语言,华校也自立于国民教育之外而自成体系。现在的印尼华人,绝大多数已经加入印尼国籍,接受正规的国民教育是华人的生存需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是华文教育的发展之路。华文教育也必将为印尼的多元文化、民族和睦共荣、印尼与中国友好合作提供丰厚的养份。(来源/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