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国际大都市形象推向世界(紧接A1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10:03 广州日报大洋网

  我们希望通过2010年亚运会把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呈现在世人面前,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最大的压力是如何筹集资金,加快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首先要建好体育场馆、运动员村,还要加快发展酒店和服务业等,城市环境、绿化等各方面也都要提高水平。成功申办亚运会以后,我们原来城建的许多计划要加快。比如珠江新城的中心商务区建设、老城区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后紧接着的破损房改造等等,都争取用6年多的时间大见成效。到了2010年,我们还要搞一些更现代化的新城区。如旧机场搬迁以后很多人问是不是要搞房地产,可以肯定回答,不会搞太多房地产的,我们要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商贸设施、文化设施等,要把它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我们还有九大片区要规划建设,比如未来的广州新城,可以结合体育场馆的建设考虑加快启动,住房建好了,配套公共设施齐全了,新区就动起来了。

  在城市交通方面主要是要抓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便体育场馆交通和市民出行。我们提出地铁到2010年要建设200公里,这是坚定不移的,也是非常有希望的。同时,铁路枢纽站、港口设施等也要加快建设。在城市生产力水平方面,利用亚运会的契机,广州在内源、外源经济等方面都会有新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机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速度,把产业链拉得更长。

  我们同时要加快发展的还有包括科教文在内的社会事业,要利用申亚的机会提高市民的文明习惯和外语水平,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和市民素质的提高,还要进一步搞好法制环境和社会治安。这些都是从软件上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一个好的条件。

  “广州将利用亚运会的契机来提高城市地位。”

  记者:广州如何通过申亚,进一步优化在泛珠三角、在全国、在亚洲的发展定位?

  林树森:广州将通过六个方面的努力,利用亚运会的契机来提高城市地位:一是要打好申亚的招牌,招揽更大的人气,创造“申亚城市”的好氛围,包括要多开国际航线、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等;二是可以很好地发展旅游业,运动会到时将变成城市一项大活动,因为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来看比赛,关心各国运动员的成绩。包括整个申亚的筹备、城市的建设,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亮点。我们可以利用亚运会招牌更多组织旅游,让大家了解广州。也可以让广州人到曾经举办过奥运会、亚运会的城市旅游。广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本身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宣传以后肯定有更多的人来游玩。加上广州本身经济活动很活跃,各种商务旅游和商务会议也将吸引很多的游客。

  第三是推动商业的发展,这一次为了申亚广州派出代表团访问了许多亚洲国家,他们都表示广州承办亚运会将增加彼此的往来,各方商人做生意的机会会更多;第四是产业方面,城市知名度提高以后,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更好地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衔接和配套;第五是在文化方面,体育盛会本身就是属于文化的范畴,2010年除了亚运会本身还将要举办许多的文化交流活动。

  第六是在传媒、信息这方面,通过申亚提高广州的城市地位。对一个现代化城市来讲,传媒、信息都是很关键的要素。比如马上到来的7月1日,亚运会在全世界都将引起关注。而因为大家都关注亚运会的情况,所以对广州也必然更加关注。

  “‘两个适宜’就是要给广州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记者:最近《求是》杂志发表了您的文章,您在文章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关系,请问林书记,在您心目中,现在广州的各项工作,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等等,应该如何贯彻、体现这种发展观呢?又如何让老百姓感受到这种发展观呢?

  林树森: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在我们的各项工作当中就是广州明确提出了建设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城市的目标,“两个适宜”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两个适宜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城市如果不适合人的生活居住,那么这个城市建设是毫无意义、毫无目的的,适宜生活居住就是以人为本;适宜创业发展就是在此基础上还要积累财富,否则这个城市就不能可持续发展,不可能现代化。

  “两个适宜”给广州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这几年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提出坚持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适应就是解决当前的问题,比如老百姓反映的行路难、读书难、社会治安等问题,起码要先搞好。从老百姓的需要来考虑这个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交通建设也是这样,我们现在新建的马路都很宽,而对老市区来说只要把路面整饰,老百姓跑起来也会觉得舒服。当初建内环路拆了很多房子,是为了解决老市区的交通问题,如果内环路不建起来,广州现在的交通堵塞会更严重。我多次讲过,高架路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为了应对当前的交通现实问题。我们在没钱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也要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能适应了,交通基本好一点了,就要继续抓提高。比如要赶快把200公里地铁网建起来。地铁建起来后,老百姓出行方便多了,以前谁也想不到广州2010年能建成200公里地铁,这即使在全世界大城市也是不多的。

  又比如说环保,1996年我们开始抓环保的时候,主要抓汽车尾气、无铅汽油、禁鸣喇叭,没花多少钱但是老百姓很快受益。现在财力允许了,我们要投入几百亿元搞污水处理。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我们在1997年就提出在发展中解决工业的问题。我们用一些可以发展的项目去带动没有发展的企业,比如当时五羊本田摩托车不错,我们就由它把自行车厂、缝纫机厂都兼并进去;当时的广钢不错,就让他们带上冶金企业的1万多人的队伍。因为这样做了,广州在工业调整力度这么大的情况下,实现了老职工很低的下岗失业率。我们是先把一批企业发展起来,然后再搞落后企业的关停并转,先后花了10亿元安置职工。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广州在发展教育方面也是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而不是做表面工作。我们从最差的学校抓起,开展综合教育改造工程,基本上把全部中小学改造了一次。在此基础上我们抓好办一批示范性高中,增加优质学位。今年的高考成绩就体现出来了,广州700分以上的高分学生一下子增加了40%多。

  “城市建设没有止境,我们要一步一步努力,让广州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记者:会展中心、新机场、大学城、南沙港这些广州人期盼很久,引以为豪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如今都已成为现实。您曾经多次谈到,这些大项目对于巩固广州中心城市地位,支撑广州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请问林书记,在您心目中,广州还有哪些薄弱环节需要通过建设类似这样的大项目来加强?

  林树森:这个问题要三个层次来回答。首先,会展中心、新机场、大学城、南沙港等大项目虽然是初步建起来了,但是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提高功能水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机场的硬件很漂亮,但是要变成枢纽机场还要开通很多航线,将来在管理方面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要花很大气力,会展中心和港口也一样有要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大学城9月份第一批学生就开始入读,但是里面的大学也将面临如何办出水平的问题。

  其次,城市建设没有止境,需要不断完善。申亚成功了以后,这些大项目还要接着启动二期工程。第三,作为城市标志性设施,市民生活所必需的,也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所必不可少的,广州还要建设很多重点项目,比如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科学中心等。我们要一步一步努力,让广州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广州第三产业每年都有增长,接下来会有很大发展。”

  记者:随着广州申亚胜利在望及机场等大型工程的竣工,广州如何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

  林树森: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看:第一,广州一直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八五”和“九五”期间,广州都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优先地位。像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最终肯定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九十。但是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历史过程,关键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要选一条正确的道路。以前我们天天讲发展第三产业的时候,第三产业发展并不好,而且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都不令人满意。在“九五”、“十五”期间,广州花了很大力气来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的结构,从工业找出路,这和国情省情、和广州所处的地位是相适应的。如果城市经济实力不强,生产力水平不高,市民的工资收入不提高,第三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每个人工资只有四五十块钱的时候,怎么可能拿七八块钱去洗件衣服?拿十多块钱去坐出租车?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广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有了市场需求,必然随之得到发展。除了去年之外,前几年广州市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1996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没超过50%,前几年最高时达到56%。去年为什么没有提高?因为去年我们的工业发展太快,一年增加了900多亿的工业产值。接下来几年可能还会是这个局面,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会很快提高。但这是好事,因为我们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相信过了这个周期之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会逐渐提高。

  第二,广州现在的第三产业,有的前景不错,比如交通运输,港口、机场、火车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后的发展都属第三产业的范围,将来发展潜力肯定很大。民航、通信、房地产等的发展势头也都非常好。但有些还要花很大力气去做。广州的金融发展势头非常不错,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和外汇存款以人民币结算接近一万亿。国内外的金融机构在广州的经营状况也很好。但广州金融业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里面有改革的因素,我们要想办法像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样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

  “从化和增城撤市建区只是时间问题,目前工作已经开始启动。”

  记者:林书记前几天透露,广州开发区和增城准备变区,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另外,从化和南沙何时成立新城区?

  林树森:从化和增城变区只是时间问题。当初番禺和花都变为区时,原来上报的方案是把四个县级市都变成区。省有关部门建议我们最好分两批,不要一下子四个都变。于是就先把番禺和花都变区,因为一个是要建机场,一个要建港口,还要控制当时番禺的房地产,使广州市更好地南拓。番禺和花都变区的成果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是非常成功的。从化和增城一直非常希望赶快变区。

  当初我们考虑番禺和花都的地域面积比较大,与广州市原来的区相比,行使的权力相对独立一点,政策有个磨合适应的过程。所以我们给了三年磨合期,使番禺和花都从县级市过渡到和广州市老八区完全一样的待遇。到今年,三年时间过去了,包括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城市规划等各方面,这两个区和广州老八区已经是一样概念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启动增城和从化变区,是意料之中的事。

  至于南沙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他们是国家批准的并享受经济特殊政策的开发区。广州开发区如果光搞工业项目,将来肯定是不完善的。开发区目前发展很快,无论是财力还是组织能力,都能很好地带动周边的农村发展。我们把萝岗镇从白云区拿出来委托开发区代管,效果非常好,实践表明,开发区将来可以慢慢过渡到行政区。代管不是一种好形式,最终还是应该正正当当成立行政区。开发区,国家原来批了多大面积就是多大面积,但为了优化区域发展,我们现在考虑让两个开发区带动周边发展,努力起到广州市行政区的作用。现在正在做前期的工作,最终要国务院批准才行。

  “文物不一定都要挖出来才能保护。”

  记者:广州对保护文化遗迹是什么态度?

  林树森:城市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风光,这是天生的,广州有山有水,不要人为去破坏它。二是人工环境,即后天如何去创造城市环境,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交通路桥、地铁等,这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体现。第三类也属于人工范围,是过去的自然加上了人工的智慧,就是古迹。这是不可再生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珍贵,这是城市的本钱,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一定要好好保护。欧洲国家的自然风光都差不多,但是人家评价欧洲最有魅力的城市还是罗马、巴黎等,因为他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遗迹。广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将来要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显示在世人面前,肯定要非常好地对待历史留给我们的遗迹。

  我认为文物不一定都要挖出来才能保护。南越王宫署遗址从开挖到现在已经整整八年时间了,不算利息都已经花了五个亿了,其中赔偿房地产商两个亿,搬儿童公园三个亿。不管花多少钱,我们肯定要好好保护、利用,将来要作博物馆。但是,广州两千多年的老城,是不是应该把整个地下都挖出来看有没有东西?这肯定不现实。只能加强文物普查,对现有文物和古迹进行保护,同时,在搞建设时,如果挖出来文物,就立刻由文物部门介入,把文物保护好。大学城建设之初,我们就派了文物保护单位进驻,把小谷围的文物保护得非常好,目前正在申请文物保护先进单位。此外,还有个文物的保护利用与城市建设、市民的生活各方面的矛盾正确处理的问题。保护文物优先,但如果文物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或收藏起来保护,也是很好的办法,后人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文物保护问题。

  “真正的国际大都市都有一流的国际机场和国际港口,广州两样都有了。”

  记者:广州的国际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林树森:首先表现在广州有一流的国际机场和港口。如果广州和国外没有交往,人家不来,经济文化没有交流,还谈什么国际城市?国际上通行把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看作大都市,但真正的国际大都市都有一流的国际机场或国际港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法兰克福。全世界同时具有国际一流机场和港口的城市只有十几个,其中四五个在亚洲。广州老白云机场在世界机场里也能排到二十几位。黄埔港去年的吞吐量达到了一亿七千万吨,排到了世界第七位。今天的南沙港、新白云机场和原来的黄埔老港、老机场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广州同时拥有这两个设施,国际性就体现出来了。

  其次,国际性还表现在人流方面,即互相的来往,包括商务旅游、学术交流等。广州作为中国南大门,原来就是中国的门户。改革开放以后,对外交往更繁频。在去年SARS发生之前,韩国、日本等主要客源地的游客到广州旅游的增长幅度每年都在百分之四五十,增速很快。

  三是经济交往,即贸易和产业的关联。现在讲组织贸易和结构贸易,广州的很多企业、制造厂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一部分,在组织贸易和结构贸易占重要的地位,这也体现了广州的国际性。

  四是国际会议。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都不断地召开国际会议,以此提升人气。广州这几年举行国际会议的频率也提高了,人气更旺。

  五是应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这方面,广州地区跟国外几个文化教育很出名的地方相比还有差距,但这几年发展势头非常好,大学相互之间的国际来往和学术交流多了,范围不断扩大。科研机构也在发展,如中科院在广州不断布点项目,先是植物园,再是健康医药基地,医药基地的院长都是全球招聘的,肯定会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六是在国际信息网络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体现出广州的国际性。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网络完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广州是国家三大互联网出口之一,硬件条件是不错的。另一方面,广州的传媒业很发达,这是作为国际城市必不可少的,发展前景很好。

  “希望教育部门编一本乡土教材,从广州八景到广州人的生活习惯,全部用英语讲。”

  记者:您刚才讲,申亚成功后提高广州人的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工作,请问广州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林树森:首先应该提高市民的英语水平。我曾经说过,希望广州电视台能开英语频道,每天播十多个钟头,从头到尾就是讲英语,因为提高英语水平关键在创造一个语言环境。学生教育也是一样,我曾经提出希望教育部门编一本英语乡土教材,从广州八景到广州人的生活习惯,全部用英语讲。还可以请一批老师,甚至在编制上给学校特殊照顾,不占老师名额都可以,这些老师上课时和学生只讲英语,一句汉语都不讲,这样听几年,广州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肯定会提高。

  另一方面是文明素质还要提高。最近有外地人在广州呆了几天后,告诉我说,这次来广州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没有再发现广州人随地吐痰。广州近几年在文明习惯方面确实有很大改善。文明习惯和物质基础有很大关系,生活水平上去了,再加上教育宣传,人的素质肯定会有很大提高。我们可以通过申亚的契机再抓一下这个问题,看广州人还有什么不良习惯需要摒弃和约束。实在地讲,像非典这样麻烦的事,广州人都顺利应对过去了,还有什么事我们对付不了?

  “广州希望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得更好”

  记者:在“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广州要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林树森:广州希望在泛珠三角区域中把自己城市建设得更好。这几年,广州和长沙、南宁等城市都签订了友好城市的协议,广州从来的态度都是城市不分大小,大家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其他城市在广州搞活动搞招商,广州都是非常支持的。有些经济学家曾讲过,21世纪最攸关经济发展的是两个概念,一是跨国公司,二是城市和城市的合作。就全世界发达国家而言,主要的人口都集中在大都市里,现代化之路是城市化,区域之间的合作肯定是靠大都市这些载体来运转。珠三角各城市肯定在“9+2”里会有所作为。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门户,并且在“9+2”里是最大的城市之一,我们应该在其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而且我们国家已经加入WTO了,政策各方面是非常明确的,广州会按照WTO和市场经济的原则,在“9+2”里处理好经济、贸易各方面的关系。(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美国向伊移交萨达姆
反战影片《华氏911》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