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降焦”高层面的博弈(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11:02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本报记者
  烟草业始终是个受人关注的产业,近日“降焦”的纷争又将烟企推到了新一轮“生死博弈”的前沿。

  7月1日起,国家烟草管理局开始强制执行烟草低焦含量标准,盒标焦油含量在15毫克/支以上的卷烟自即日起不得进入市场销售。而更为严峻的是,根据2003年中国加入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承诺,2005年,我国生产的卷烟平均焦油含量要降低到12毫克/支。目前,除了少数率先而动有备无患的厂家外,如长沙卷烟厂产品平均焦油含量已下降至13.3毫克/支,国产香烟许多一直以来都维持着较高的焦油含量,平均在每支15毫克左右。因而低焦强制性标准的实施,普遍认为是对国产香烟的一次严峻考验。

  “降焦”,大势不可阻挡

  在全球烽起云涌的烟控运动压力下,怎样尽可能降底香烟中的有害成份成了烟草商们维护自身利益与形象的唯一选择。其中降低焦油含量一直是西方烟草减害的着力点。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了越来越严格的有关“降焦”法律。在美国,1954年卷烟平均焦油量为37毫克,1980年卷烟平均焦油量为14毫克,1990年卷烟平均焦油量降为12.5毫克;在欧盟,可允许的最高焦油量1993年是15毫克,1998年12毫克,而2004年则要求降到10毫克。而在日本市场,卷烟的平均焦油量已下降到8毫克/支左右。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几年中,世界市场大约50%份额将属于12毫克及以下的卷烟。

  中国自然不能置身于这种世界性的潮流之外,去年11月10日,作为占全球烟草业1/3份额的最大市场和全球烟草最大生产国,中国加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承诺在2005年中国生产卷烟的平均焦油含量降低到12毫克/支。

  至此,“降焦”成为全球烟草“减害”大势,不可阻挡。

  虽然“降焦”最早是国外烟草生产商祭出的法宝,但国内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几乎从一开始便意识到了“降焦”作为全球化标准的必然趋势,并及早作出了强有力的对策。如中国最早关注“降焦”问题的烟草生产商白沙集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将“绿色烟草”列为技术研究方向,致力于研究提高卷烟品质与降低烟草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形成了以低焦油、低危害卷烟、薄荷微胶囊应用技术、低侧流技术、鹤源烟叶、无烟烟灰缸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绿色”技术成果,从而在更高层面主导了烟草“减害”的方向。据有关报道,目前所有的白沙系列产品,其焦油含量全部达到和超过了国家标准,平均焦油含蓄量已下降至13.3毫克/支,走在了国内前列。在国内首次采用纳米催化技术有效降低卷烟烟气中一氧化碳、结合综合降焦技术研制的“和”牌卷烟,其减害技术已经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当“降焦”突然成为国内一些烟草生产商的一道难过的坎时,白沙的成功再次说明了:走在别人前面不仅仅意味着获得更大的收益,还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降焦”,彰显强者本色

  目前欧美国家卷烟的焦油含量平均在每支12毫克的水平,而我国的“降焦”行动虽然起步并不晚,但部分流行卷烟的焦油含量仍维持在每支17毫克左右的水平。烟草研究专家指出,这里面的原因,并非我们的降焦技术不行,而是因为我们在解决“降焦”与保持烟草生理强度方面的困难要比外烟大。

  我国著名烟草专家黄中华先生告诉记者,欧美国家卷烟的原料主要使用白肋烟,它降底焦油时对生理强度的影响并不大,而我国主要使用烤烟型烟草作原料,降底焦油含量对生理强度的影响很大,“因此,在保证生理强度和降低焦油含量问题上,我国比西方面临的难度大得多。”

  当外烟选择“降焦”作为香烟“减害”的一个卖点或者说行业标准时,不管这是有意还是无意,它事实上极不公平地给中烟设置了技术上的大难题。这是国际经济竞争中强势一方利用文化与技术优势反制对手的典型。因之,“降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技术色彩浓厚的营销策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尊权等烟草研究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式卷烟当焦油含量为35毫克每支时,香气和满足感好,生理强度高,对健康却不利;当焦油含量低于每支10毫克时,生理强度会有很严重的下降,导致消费者补偿性吸烟(即增加吸烟量)和深度吸烟。所以,对于卷烟厂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怎样降焦,而在于怎样在降焦的同时不减少烟的生理强度。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不少厂家完全掌握了卷烟的降焦技术,有的厂家声称能将焦油含量降至每支5毫克以下,但如果生理强度得不到补偿,这种降焦是毫无意义的。

  著名烟草专家左天觉的研究成果也显示,焦油中的无害物质约占99·4%,有害物质约占到0·6%。而对于中式卷烟而言,99·4%的无害物是香烟使人产生愉悦和兴奋的物质基础;单纯的降焦势必会同时降低消费者的口感和满足感。消费者吸烟时,短时间内几千种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产生复杂和篁和化学反应,要将0·6%的有害物完全分离,在技术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正是这一苛严而又有失公平的“降焦”行业标准,反而刺激我国一些烟草生产商的“降焦”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降焦”的第一个重点是优良烟叶品种栽培,这一点已经被国内许多的烟草生产商高度重视,白沙集团长沙卷烟厂从1986年便开始了这一源头性工作在浏阳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栽培基地。“降焦”的第二个重点是搞配方,这是中烟搞“降焦”的核心技术,它保证烟草产品在“降焦”与高生理强度两方面取得平衡。黄中华认为,白沙集团近年推出的和牌及珍品白沙系列产品,其“一高两低”(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的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上海卷烟厂生产的11个品牌中有6个品牌属低焦油系列;北就卷烟厂生产的“中南海”系列也都低于国际标准。“降焦”的第三个重点是燃烧问题,白沙的某些产品达到了“不吸不燃烧,不弹不掉灰”的神奇地步。此外,一些高科技手段如纳米技术、催化技术及活性碳技术等在国内也已经应用于生产。

  业内人士认为,“降焦”作为烟草竞争的技术手段,已经对中国烟草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强化了民族烟草抵抗外烟的能力,同时它也已经引起国内烟草业的进一步分化,使得强者更强,弱者越弱。而这对于民族烟草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降硝”,反制对手利器

  “降焦”引发技术竞争的同时,作为一种“泊来”的行业标准,它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在WTO环境下,如何从更高层面应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思索。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詹礼愿博士认为,WTO本质上是一套国际法则,我国在烟草行业强化法律法规建设是大势所趋,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如何立法才对自己有利,什么地方要与国际同步,什么地方要有自己的特色。

  詹博士说,“降焦”概念起源于美国,所以西方国家规定,焦油含量高于12毫克或9毫克,就不能进入他们的市场。这实际上是通过立法设置技术准入门槛,保护自己的企业和市场。中国是否也可以通过立法来保护自己的烟草工业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实中烟有着远比“降焦”管用的利器来反制对手。

  烟草对人的健康危害主要来自于尼古丁和亚硝胺。中国烟以烤烟为主,亚硝胺含量可以比外烟低约20倍,加上我国在烟草上的“减害”技术日益成熟,亚硝胺的含量甚至可以比外烟低30倍,白沙系列产品的亚硝胺含量甚至比外烟低50多倍。如果我们进行立法,对进入中国市场的的外烟进行亚硝胺含量规定,则可以通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技术手段,阻止外烟大举进攻国内市场。

  事实上,外烟借“降焦”来为其市场护航的作法不但在技术上,同时在战略上也强化了中国烟草业的自我保护意识。

  面对“降焦”挑战,中国烟草业擎起的大旗是“中式卷烟”,以与目前在世界上大行其道的有低焦油优势的英式烤烟型卷烟和美式混合型卷烟相抗衡。

  所谓“中式卷烟”是指在上百年来形成的适应中国消费者习惯、品质和口味的卷烟,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文化认同基础的民族产品,主要包括中式烤烟型卷烟和中式混合型卷烟,其中中式烤烟型卷烟占主体地位。在2003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的《中国卷烟发展科技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国卷烟市场要以中式卷烟主导的战略决策,并以“一高二低”(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为主要方向。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张保国也表示,发展中式卷烟这一战略决策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烟草业的未来与发展,也事关中国烟草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尊权称,发展中式卷烟是在研究和比较了中式卷烟与美式混合型卷烟优劣之后作出的现实选择。亚硝胺物质在用来生产混合型卷烟的主要原料晾晒烟(特别是白肋烟)中含量较高,而在烤烟中含量却比较低,尤其是中式烤烟中含量更低,对人体危害也更小,因之“降硝”是中烟对抗外烟的利器和优势。此外,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消费者固有的吸食习惯,不但没有因为各烟厂开发的低焦油烤烟型卷烟新品而有所改变,反而促进了国内低焦油烤烟新品开发的步伐,白沙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它的白沙系列产品不但已经成为中烟抵抗外烟的主力,同时已经开始反攻国外市场。2004年5月,长沙卷烟厂正式成为Correst国际烟气工艺研究组织在中国区的唯一企业会员。它在该组织大会发表的论文,将成为国际烟草技术标准的重要依据。朱尊权认为,现在和今后,我国都应该以中式卷烟,尤其以中式烤烟型卷烟为主攻目标。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攻到以白肋烟为主要原料的外烟的软“肋”,使中式香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烟草市场立于不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美国向伊移交萨达姆
反战影片《华氏911》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