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市民文化”有必要出现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3日02:42 新京报

  “在公德、伦理亟须修复的今天,老北京是不是该呼唤更多符合人性的新市民文化出现?”7月2日《新京报》发表《老北京呼唤新市民文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作者大概没想过,任何地域文化都有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还有长期人口流动不足的“封闭功劳”在内。如今一提北京文化,很多人就想起天桥把式、四合院。可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开放度都高、人口流动也更强的今天,类似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不仅自身原有的地域文化被荡涤得所剩无几,而且就文化心理来说,地域化特征也日益趋同。

  作者认为北京如今缺少了“打开心灵这扇窗口”的勇气,并列举了“四龄童被殴”与“禁止外人进入本小区绿地”两个例子。我觉得,这样的例子正好可以解答为什么北京人会“缺少打开心灵窗口的勇气”。人的文化心理是建立在生存状态之上的。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虽然生活清苦,但平静而稳定,活得透明,心态中的“公共意识”比较强,公德、伦理更趋向开放与包容。可在今天,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物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也不再平静而稳定,更不可能、也不愿意活得透明。生存压力大了许多,促使人们不得不以警惕的目光看待一切;人员流动的频繁,让人不敢放心地相信任何一个人;旧有生活方式被打破,难以排遣心中的烦躁;私有空间的加大,已无法再强求人们用“公共意识”来包容什么。

  生存现状让人们以“自保”的目光来审视周围的人与事,这其实是符合规律的正常现象。老天桥、老胡同、老四合院式的同情与包容,现在肯定还存在于一些市民的精神中。但大多数人因生存需要而衍生出的、以“蜗牛心态”为特点的文化心理也自有其道理,尽管人们还很难将这样的散点归纳为一个明确、具体的概念。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有必要倡导一种代表城市人文精神的“新市民文化”吗?

  这样的文化能够出现吗?我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大可能出现。因为时代造就了生活的多元,也就注定了文化的多元。解决城市管理的手段很多,我们大可不必指望“新市民文化”给城市管理做出多少道德调节。

  马龙生(北京职员)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