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近洋教授“老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3日05:5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张玉来

  迎着灿烂的朝阳,一位面颊溢满和悦可亲微笑的老人,与夫人相携走出友谊会馆,步入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吉林大学校园。老人不时与熟悉的、陌生的师生打着招呼,或聊上几句,步履轻盈地走进一幢气势宏伟、造型优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

  这是前不久一些师生看到的校园里一道寓意深长的景观。

  这位老人就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最近被吉林大学聘为教授的麦克德尔米德先生。

  让我们走近这位令人尊敬的吉大洋教工。

  麦教授宽敞明亮办公室里有一个四周围着沙发的“会客点”,“会客点”中间的茶几上摆放着一块精致的牌匾,上面用中英文抄录了学校聘请他为教授聘书的原文。

  “我现在已经是吉林大学的正式教工了!”身材颀长、神采奕奕,被吉大师生尊称为“老麦”的科学大师,拿起这块牌匾对记者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麦教授显然很珍爱这块牌匾,每有客人光顾,便情不自禁地介绍一番。

  麦教授如此看重吉大正式教授的称谓,源于他的很深的吉大情结。1999年———麦教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前一年,在他境况不是很好的情形下,受聘吉大客座教授、名誉教授。他荣获诺贝尔奖的第二年,吉大便成立了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2002年,麦教授来华访问时曾赴深圳出席一次高教会议,他在讲话中便称自己是吉大的教授了。“如今去掉了‘客座’、‘荣誉’,成为吉大正式教授,使我与麦氏实验室和我的学生的关系更近了!”麦教授说,作为吉大的一名教授,可以使同学们有更多机会体味西方教育,也给了自己更多地向中国师生学习的机会,也意味着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我和我的夫人热衷于吉大的事业,我们将一直在这里工作下去。”出生于新西兰的麦教授说。他有双重国籍。新西兰作为出生地是他的故乡,作为在美国执教半个世纪的公民,美国也是他的故乡,而吉林大学是他的“第三个故乡”。也许是为了延续心中的吉大情结吧,已是第六次来吉大工作的麦教授深情地说,他打算让自己17岁的孙女来吉大学习半年。

  洋教授的日程,全天都排得满满当当。虽有夫人与他一起忙碌,且有提示铃声,仍无法件件完成。

  “我每一天都有一张日程表,可是差不多每一天都会落空。”麦教授不无抱怨地对记者说,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每一天都排得满满当当,常常不能按预想完成。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管理机构的设置、科研经费的筹措、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麦教授的大量心血,“当我特别忙的时候,我发现无法把要做的每个事情都做完。”记者瞥了一眼茶几上当天的日程表,见上面计有包括接受记者采访在内的6项内容。

  茶几上的闹钟铃声响了,预定的结束时间到了。夫人凯伦走过来提示麦教授,向记者露出歉意的一笑。可麦教授谈兴正浓,依然兴趣盎然地谈着。原定一个小时的采访,差不多进行了两个小时。“事情就是这样,”麦教授无奈地耸耸肩,“今天的计划又要落空了!”

  77岁高龄的麦教授整天忙,夫人凯伦也跟着他一起整天忙:打字、处理电子邮件,安排工作日程……夫人全部包了下来,还要照料麦教授的饮食起居,保证他有足够的睡眠。几天后,记者到机场为麦教授送行。在机场候机时,夫人凯伦依然争分夺秒地工作:把电脑放在两腿上,全神贯注地忙着打字。“她是我的秘书,实际上比秘书还要重要!”麦教授对记者说。

  麦教授不无遗憾地说,今后来吉大将挤出更多时间用在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培养上。分别在美国、新西兰和中国领导4个实验室工作的麦教授决定,在他离开吉大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委托马海德尔博士来吉大。

  “我期望麦氏实验室不仅能够成为中国的纳米研究中心,而且能够成为世界的纳米研究中心。”麦教授雄心勃勃地说,相信未来的一天,能够看到中国的纳米技术领先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将来吉林大学学习纳米技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7月03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