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导致科学诚信缺失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3日09:01 重庆商报 |
?望东方周刊消息 中国科学院近日完成《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简称《报告》),对中国科学界“许多违背科学道德规范、败坏学风的科学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做了全面的评估。将近3万字的《报告》措辞之严厉,内容之全面,方式之坦率,在人们印象中绝无仅有。 据悉,这份报告即将呈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为最高决策层整肃学风提供参考。 科技界“溃疡”触目惊心 “科学不端行为”被列在首位,它是指严重违反基本科学诚信的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近年来收受各类投诉和举报信件日益增多,2001-2002年度受理各类投诉和举报201件,其中反映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问题的68件;反映学风不正的4件;反映评审不公、滥用基金的129件,以后的年份则更多。 《报告》称,中国广为披露的科学越轨事件,涉及项目申请和职称评定、研究实施,论文署名、成果发表、荣誉获取和分配、项目评审、科技奖励和同行评议、科研活动成果宣传等各个方面。在一些曝光和处理的案例中,公然抄袭、剽窃、占有他人成果者有之,伪造学历、成果和经历者有之,篡改、编造实验数据者也有之,涉嫌人员不仅包括研究生、博士生之类的初级研究人员,还涉及某些教授、博导、大学院长、校长甚至院士等资深研究人员和管理者。 病源在于“官本位” 在《报告》对于科学道德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官本位、单位制度等字眼相当刺眼。 中国特有的“官本位”现象,导致了科技界“对政治权力的崇拜与屈从”,由此在资源与信誉分配、科学评价、学术争论等方面屈从于权力意志,损害良好学风;政府管理部门直接参与资源分配,因缺乏有效监控而招致权力滥用与腐败;管理部门利用职权追求“政绩”,使科技界浮躁风气滋生蔓延;“官本位”激励机制,使专业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于专业能力的提高,而科研单位则把向管理部门输送“干部”作为获取资源的手段与途径。 何祚庥院士在一次座谈会上披露了这样一则令人瞠目的消息:曾经有几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打了一份报告,想要国家拨款40亿元发展一个新项目。可是结果发现,报告中的一些基本数据都算错了,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算错了100倍,产量算错了60多倍。 开出制度“药方” 《报告》建议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尽快建立专门的监察委员会或办公室,建立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察网络。《报告》同时建议国务院建立具有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力的利益冲突公示监督制度,并将当事人是否履行公示利益冲突的义务列入学术信誉评价体系。 中科院的报告也对院士的科学道德学风提出更高要求,如发挥科学道德表率作用,不通过新闻媒体炒作自己的科研行为,杜绝商业广告等。而一种更为釜底抽薪的建议还没有被提出,就是杜绝学术和权力的联系纽带,让学术回归本位。(来源:重庆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