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键在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4日10:14 广州日报大洋网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

  温家宝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纪念小平同志诞辰百年的日子里,重温他关于人、关于发展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及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颇有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研读邓小平著作,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篇篇皆见,处处充溢。

  发展的依靠力量———关键在人

  邓小平理论建筑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邓小平多次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邓小平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治国的一切智慧与谋略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过程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就是在社会发展实践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上升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又用来动员、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的模式。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靠群众的创造。邓小平对此有过精辟的总结和论述,他多次说到: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以至于海外不少探究中国改革成功奥秘的专家认为,邓小平始终看到的是人民群众及其实践,他把发展的功绩归功于中国十多亿人民。这是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的根本所在。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幸福

  邓小平能够从根本的意义上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是因为他自己从来都是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情感相通,血肉相连。他曾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质朴的心迹和江泽民的高度评价,概括了邓小平一生追求、奋斗的缘由与归宿。

  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是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突出特点。建国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有重大的失误。主要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忽视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不快甚至停滞,致使建国几十年了,许多地方人民群众的生活依然没有大的改善,有的甚至衣食不足,这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中国主要的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围绕这样一个主题,邓小平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形成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观点、思路与政策。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他又一再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人民的幸福为根本目的。他还说:“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化,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又把人民利益与发展生产力高度统一起来,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标准说到底就是人民利益标准。这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这是邓小平最伟大、最高尚的政治品格,也是他深得广大人民崇敬和爱戴的根本原因。

  发展的战略构想———人才兴国

  尊重群众的理念,必然延伸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兴国富民的战略举措。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指出:“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为解决迫切需要的人才问题,邓小平提出必须改革人事制度,实行人才流动。他还要求加紧培养拔尖人才,并逐步实现人才年轻化。

  邓小平的人才兴国战略,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对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以及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干平台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举措。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第一,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第二,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邓小平对人才对知识分子可谓关怀备至。一是平反冤假错案。这是邓小平在政治上关怀知识分子的集中体现;二是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三是关心知识分子生活,当好科研人员的“后勤部长”。邓小平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胆略,通过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拨乱反正,使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更加走向成熟。

  姚柏林(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