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源大战”愈演愈烈的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4日23:24 红网

  初中、小学毕业会考的帷幕刚刚拉下,一些重点中学和民办学校为争夺优秀学生的“生源大战”又狼烟四起,手段迭出,花样翻新。有的学校宣称今年将在新生中组成实验班、特长班等特殊班级;有的学校宣布对中考排名位于当地前列的“尖子生”不收择校费,学费也全免;有的学校派人“潜伏”到其他学校,希望把前10名优秀生收于自己门下,承诺每介绍一个学生给予2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劳务费;也有的学校校长亲自出面到优秀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招兵买马;更有些学校“目光远大”,竟把招生宣传对象扩大到初二学生身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生源”,尽管是教育产业化时代的一个新名词,但这几年人们已是耳熟能详。在互联网百度搜索上键入“生源大战”四字,立马就会跳出39000条可供选择项。大江南北,“生源大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某些时候,它甚至成了“财源”的代名词。在当今教育体制下,高中学校的优质生源越多,高考升学率就越高,前来就读的学生会越多,学校的“效益”也就越好。相反,在“生源大战”中“失利”的学校(大多是一些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学),若长期不能改变生源状况,学校将会面临“生存危机”。为了生存,这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加入到争夺生源的行列中去。

  这种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其负面效应显而易见。首先,它破坏了社会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促使考生与学校均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无序竞争中,导致好学生与优秀教师逐步向少数几所学校集结,加剧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的两极分化态势(即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好学校就此进入了由于质量好而吸引大量的优秀生源,优秀生源保证更好质量的良性循环,而差学校则陷入恶性循环不能自拔。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大众的事业,能到重点学校上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还要到普通学校就读,以大多数学校的没落扬少数学校的名绝不是中国教育的福音。其次,一些学校提前作出的保证录取承诺,使国家精心组织的考试流于形式,使教育部门的权威性遭到了严重挑战。第三,它妨碍了学生的培育和发展。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生源大战”的背后,是学生们为了获得进入重点学校的“入场券”而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是各种课外辅导班的长盛不衰。

  更为严重的是,“生源大战”的无序“争夺”,还逐渐演变成了教育腐败的“助推器”。一些学校把正常的招生工作变成“金钱交易”,不惜花费巨资贿赂被招生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有的班主任把学生当成了“商品”,为了蝇头小利,竟干起了“卖生”的勾当,致使在一些地方教师圈内流传着“初三老师比高三老师吃香”的行话。这种变味走调的“生源大战”,扰乱了整个招生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整个教育的形象和信誉,令考生及家长无所适从,倍受社会关注。

  高素质、高分数的学生是培养出来的,而不应该是“抢夺”过来的。抢夺优质生源,是片面追求“高升学率”、“高考状员”、“单科第一”等指标的延伸。要平息这场“战火”,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走出“指标就是考核,指标就是奖励,指标就是政绩”的误区,树立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观。我们的政府部门要把经费投入和工作重点转向扶持薄弱学校、平衡教育资源上来,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更不要去人为地加大“马太效应”。如此,方能为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浇上一瓢冷水。(稿源:红网)(作者:高福生)(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兰-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