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探究车市持续低迷三大原因(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02:21 新京报
  部分厂商降价、宏观调控加强及车贷持续收紧影响汽车销售走势

  国内三大汽车集团掀起降价潮后,虽然广本在京沪等地的经销商也采取市场优惠活动,但汽车市场依然继续4月份以来的低迷。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6月份北京市场共销售新车23586辆,比去年同期下降2.5%,比上月下降13.6%,创2003年6月以来的新低。业内人士猜测6月中旬以来各大品牌的大规模降价与此不无关联,汽车巨头们已经嗅到了某种危机的气味。来自国资委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在宏观调控、油价上涨、汽车消费信贷紧缩等因素的影响下,汽车销售较上年明显回落,而生产厂家产能的扩张以及部分消费者购买预期的回落,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
  今年车贷紧缩,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力日渐下滑。 本报记者康亚风摄

  降价潮将现中级车市场

  厂商还有降价空间是消费者持币等待时认准的“死理”,车市再次大规模降价是众望所归。在消费者看来,除了经济型车以外,15万元以上的中级车以及中高档车都还有降价的余地。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降价狂潮将在中级车市场出现,尤其是合资企业生产的中级车。君威、帕萨特等车型降价的连带效应将会很快显效,这会逼迫利润比较丰厚的国产中高档车跟随降价。一些常年经营中级轿车的经销商甚至这样跟媒体透露:中级轿车价格调整将在一两个月之后全面展开,有降价空间的中级车市场价格调整将会成为必然。

  之所以得出中级车有降价空间的推论,是基于以下判断:中级车几乎都产自合资公司,这部分车型与其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平均贵10%-30%.大众2003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14%,其利润却占其全球利润的三分之二;而上海通用2003年销售轿车仅20万辆,利润却位居全行业第一,高达79.85亿元,比销量最大的大众还高出6.44亿元。降价空间即在于此。

  原因1 消费者仍怀有持币待购心理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涉及20多种品牌的近80种车型参与降价,降价车型的平均降幅为9.01%.但是这远远没有达到消费者的预期。因为对价格最为敏感的中国消费者,自有其心理预期。

  价格是目前对消费者购车影响最大的因素。日前由中国质量万里行质量信誉调查中心和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联合开展的2004年上海汽车消费质量诚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影响消费者购车的因素中,价格、品牌、售后服务成为消费者购车首先考虑的三大因素,其中价格又成为重中之重。调查显示,将价格作为考虑重点的消费者占到了37%,而将品牌作为考虑的重点的消费者次之,占31%,售后服务位列第三,占20.2%.近日,北京网上车市最新统计的2800多个独立样本的调查显示,87%以上的消费者购车用途是“家庭的代步工具”,63%以上的消费者选择排量1.0-1.6L的轿车,大部分的消费者能承受的价格区间在4万-8万元。

  按照这个标准把市场上的经济型轿车大致梳理一下。排量在1.4-1.6L之间的轿车目前价格大部分都在8万元以上,甚至超过了10万元,这样的价格令工薪阶层望而却步,也让年轻消费者不会痛快“埋单”。价位在8万元以下的轿车排量大都在0.8-1.3L之间,但是功率多在50kW以下,无法满足年轻消费者对大功率汽车享受的追求。因此,缺乏高性价比的经济型轿车是车市和消费者的一大遗憾。原因2宏观经济走向影响车市格局

  6月2日,商务部称,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将保持第一季度的水平,同时上半年GDP增长率仍将达到9%以上,下半年经济增长有可能略低于上半年水平。

  而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对外界表示,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分析人士认为此话意味着中央政府多年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告一段落。中性的财政政策将直接影响到汽车投资项目的上马、大型企业的汽车集团采购行为。

  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调控之下,经济过热的情况会逐渐得到控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朱一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央加强了宏观调控,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和过热行业的发展。宏观调控的措施必然要传导到汽车需求上,从而反映到生产上来。汽车产销的下降,正是宏观政策在汽车产业上的反应。”

  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在国家宏观调控情况下,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太乐观,另外他们还将可能面临通胀的压力,这加剧了他们对自己车贷还贷能力的怀疑。一位消费者的话很有代表性:“和房子、孩子教育支出这些相比,汽车在我们的家庭支出中看来不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原因3车贷继续收紧抑制汽车消费

  一边是银行因为汽车信贷呆坏账过多而纷纷暂停汽车消费贷款,另一边是消费者因为对未来自己收入不甚乐观而谨慎贷款买车。两方面一起对车市产生又一次冲击。

  今年第一季度通过贷款方式售出的车数量不及去年的1/4.但与此相对应的情况是:去年的汽车消费中,近20%的购车者用了汽车消费贷款。2003年11月底的数据是,各家银行车贷余额1800亿元。

  前几年车市的火爆已将有能力一次性付款的购买力尽数释放,中国第一批私人购车的高潮已经在2002年至2003年到来了。而今年车贷收缩后,新增的消费力量立即被泼了一头冷水。而今年车市竞争最激烈的是价格区间在10万-20万元的中档车型,新增的消费力量需要汽车消费贷款的援助。在受到信贷限制的时候,消费者的购买力也日渐下滑。而近日轿车纷纷召回、燃油价格上涨、明年进口关税将解除等种种因素也直接造成消费者的谨慎购车心理。

  2000年以来,当汽车成为继购房之后的第二大消费热点之后,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把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当做

  个人零售金融领域继住房按揭贷款后的第二大热点。商业银行在没有做好充分的风险防范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匆匆上阵。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借款者不还贷款的现象不断出现,给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来自银行的调查,全国车贷的不良贷款率一度在30%左右。

  中国工商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商业银行和承担担保责任的保险公司纷纷放缓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开展,部分保险公司甚至表示暂时不提供汽车贷款保险。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曾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活动上表示,国外汽车信贷消费占汽车消费的70%,而我国还不到20%,信贷政策的收紧抑制了汽车消费。

  除了银行的车贷谨慎发放制约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车险费率的提高也让他们对以后的有车生活“望洋兴叹”。近日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车险费率仍未到位,将来仍有可能出现上涨。而6月10日,中国人保北京分公司第三次上调车险费率,对包括私家车在内的部分车辆的车损险费率上调20%至30%.

  近日,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俞建华透露,国家正在制定“汽车贸易政策”和“品牌管理办法”,这将是补充汽车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而其实相关的消费政策,如完善鼓励消费信贷以及改善消费环境等具体措施才可能是更快的救市措施。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吕惠敏

  金融公司 伺机而动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自去年11月12日颁布后不久,通用、丰田和大众就传出消息称已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办金融公司。当时这三家企业在接受采访时均声称筹办时间不超过半年,预计今年6月份左右组建完毕。

  但记者近日在采访时询问到关于金融公司筹建进度时他们均表示继续等待。通用中国公关部有关人士告知记者汽车金融公司还在组建过程中,具体细节不便公布。跨国巨头在组建金融公司方面没有去年那么声张,一方面说明他们对中国市场目前的低迷采取观望态度,在考虑金融公司的推出是否正当时,另一方面对于本来缺乏诚信基础的中国汽车市场,他们也不无忧虑。而后者可能是更长久的担心。

  金融公司服务模式的突破口从沃尔沃开始。5月17日,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沃尔沃金融服务公司就沃尔沃卡车业务与深圳发展银行在深圳签署金融合作协议,其将共同为沃尔沃客户量身定做相关金融服务。深圳发展银行将向沃尔沃卡车的经销商提供整车购买和配件购买的保理业务。

  沃尔沃是第一家与中国本土商业银行合作的外资卡车公司。对于此次合作,业内人士分析,将对中国卡车业的金融融资领域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而轿车领域的头魁被宝马摘得。5月27日,宝马集团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同招商银行就提供BMW和MINI品牌汽车金融服务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招商银行将成为宝马集团和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指定的金融服务提供方。客户可以在宝马代理商的展厅办理“至尊金融”贷款,此项汽车金融服务是针对宝马客户与代理商的特定需求,为其量身定制的汽车融资服务,具体包括为宝马集团的个人与集团客户提供长达5年的信贷融资,以及向宝马代理商提供融资服务。

  5月28日,中信实业银行也在北京与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签署了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网络的全面合作协议,中信实业银行将为合作方量身定制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

  虽然目前在汽车金融公司服务上做出尝试的汽车企业越来越多,但通用与大众还在“蛰伏”。只有这两个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巨无霸”采取行动才能对目前汽车消费有真正拉动,但在目前情况下要完成《细则》中规定的“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也非易事。商业银行在中国汽车消费者身上遭遇的“滑铁卢”也是国际汽车金融公司慎重出马的另一大原因。我国目前还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加剧了个人信用甄别的难度。汽车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大规模爆发,就是我国个人信用问题的折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兰-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