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马背上的院士(侨界英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05:5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吴天一教授风采

  编者按:在我国的亿万建设者中,活跃着一支重要的力量,数千万归侨侨眷爱国爱乡,在不同的岗位扎实工作,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涌现出许多侨界英杰俊彦。从经济建设领域到科技前沿,从海外到海内,从东海之滨到西域高原,都留下了侨界先进模范人物坚实的奋斗足迹。

  为进一步弘扬归侨侨眷的爱国奉献精神,宣传广大归侨侨眷的卓越贡献,激励归侨侨眷更加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国务院侨办和中国侨联决定,举办全国侨界十杰、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侨联联合决定,评选并表彰20名“中国侨联系统先进工作者”,都在即将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期间进行表彰。

  在侨务系统“争先创优”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为迎接第七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的召开,本报从今天起,陆续刊登全国侨界杰出人物和部分全国侨联系统先进个人的事迹。这个窗口所展示的侨界英才,只是无数侨界建设者中的部分代表,他们满怀赤子丹心,崇尚爱国与奉献,或才华横溢,是科技翘楚,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个群体的特质与风采,使侨苑熠熠生辉。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他奋斗了46年。他是我国高原医学的奠基人和国际著名高原医学专家、我国第一位塔吉克族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名字叫吴天一,是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共十六大代表。为了研究高原疾病,他带领研究队伍骑着马匹,在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的牧区跋涉12年,调查5万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院士”。

  1937年,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凭着刻苦坚忍的学习劲头,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吴天一与妻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平壤医院工作了两年。1958年“大跃进”,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从此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吴天一一干就是46年。

  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座座相连的雪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野花点点……初到青海的吴天一一下子被这奇丽的景色吸引了。然而很快,许多初到青海的内地建设者出现了高原反应,心慌,胸闷,头疼欲裂。眼见人一批批病倒,身为军医的吴天一再也无心贪恋眼前的景致,救治病人和探索病因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经过诊治大量患者,吴天一认定这是一种高原环境的特发性疾病。别看现在一提起高原反应谁都知道,但在当时,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甚少。关注这种疾病的吴天一注定要踏上一条艰苦的探索之路。

  吴天一开始了20年如一日的临床观察。在此期间,他积累并不断分析大量临床研究资料。1965年,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吴天一首次提出“成人高原性心脏病”的观点。七十年代末,他又在国内率先提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概念。

  1980年,为了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吴天一带队转入高海拔牧区调查牧民体质特征。从此,吴天一12年的科研工作都是在风雪严寒的高海拔缺氧环境中进行的。

  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调查队带的煤油炉子点着都费劲,面条煮出来是生的。氧气少得不要说人能否受得了,就连试验设备也频频出现“高原反应”。

  牧民们散居,户与户之间离得很远,从这家帐篷到那家帐篷,调查队员常常要骑马走上30里地,在忍受空气稀薄的同时,他们也要消耗大量体力。

  青藏高原是长江的源头,夜晚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吴天一和队员们住在单薄的帐房里,数日不能洗脸;煮熟的羊肉冻成冰坨子,用刀割下就着冰碴吃;渴了,就到牧民家讨碗茶喝。

  好几次,吴天一骑马过河都差点儿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有惊无险的车祸在他看来也成了平常事。研究所的年轻人说:“是吴老师执著的精神感动了苍天,老天在默默地保护他!”

  花开花落,吴天一走遍了青海、甘肃、四川的大部分高海拔区。每个地段精确的海拔高度都因此清楚地刻在他心里。

  1991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第一次模拟试验由谁去呢?吴天一深知有风险,但他仍毫不犹豫地进了舱体。气压从海拔5000米的标准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严酷的环境和不懈的探索催化了科学家的成熟。吴天一终于揭开了藏族适应高原环境的生理之谜:他们的氧利用系统比其他民族的更有效,从而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得了最佳高原适应性。吴天一还发现,尽管藏族是一个低压适应的群体,但其中依然有对低氧易感的个体,少数人也可发生慢性高山病。这推翻了当今国际高原病专家麦克·沃尔德等权威认为的“青藏高原居民不存在慢性高山病”的论点。

  科学的研究永无止境。吴天一将研究从理论阶段推进到实践当中。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原病是他关注的又一个重点。多年来,世界许多地区对急性肺水肿的“三低”抢救原则是:马上低转———低转———再低转。吴天一则认为,在辽阔的高海拔区域,低转过程中还要翻越更高的山脉,路途遥远,供氧中断,患者往往死于途中。因此应静卧、大量供氧,综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转送。实践中,吴天一的方法大大降低了病死率。

  新世纪初年,号称世界屋脊新长城的青藏铁路开建,数万建设大军在高海拔施工。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运用于拯治青藏铁路建设者中的病患:他和同事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也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环境;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类型疾病预防常识》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

  天道酬勤。46年来,吴天一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和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达25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多项,并荣获“国际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多次表示愿聘请吴天一前往工作。在美国的父母也屡屡动员他去美国定居。吴天一深知,去美国就可以向清贫的生活告别,但也意味着与自己心爱的事业告别。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写道:“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儿子离不开正在研究的科研,中国有自己事业的根!”

  (乔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7月05日 第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兰-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